日本的武士与武士道

武士是日本历史上独具特色的产物,它的存在对当时社会政治影响很大,以至于人们把武士视为封建时代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精神,在现代历史上曾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变为一种极其野蛮和反动,极富侵略性的法西斯武士道精神,给世界广大地区,尤其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武士与武士道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呢?

日本大化改新以后,废除了贵族土地私有制和农奴制度,通过“班田收授法”,实行了土地国有制。在班田制度下,农民被国家强制地束缚在土地上,忍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与压迫。他们不仅是政府租税的主要负担者,而且还要服兵役。国家实行兵农合一的征兵制,每位适龄男性劳动力一生之中要服三年兵役,每三四年征发一次,须自备武器和粮食,往往是有去无还。繁重的杂徭和兵役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许多人放弃了口分田,被迫流亡。被征发的士卒也大批从兵营中逃跑,国家武备松弛。

8世纪初,日本封建政府为了增加耕地,鼓励人民垦荒,规定了开垦生荒者准许占用三世,开垦熟荒者准许本人终生占有的“三世一身法”。贵族和寺社肆意驱使奴隶和依附农民大量垦荒,他们又利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口分田。政府还不断赏赐大量的职田、位田、功田给贵族。但是,这并未满足富豪对于土地的欲望,公元743年,日本政府终于允许垦田永远私有。这刺激起豪门贵族对土地更大的贪欲。8世纪中期,班田农民开始迅速分化,大部分人因负担不起高额的租赋和债务而贫困破产。全国几乎有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变为等外户,破产农民大批逃亡,许多八在豪门贵族的招诱下沦为“寄口”,还有一些农民为了逃避租役,被迫把土地“寄进”给贵族或寺社,成为他们的佃农。

私有土地的发展,使土地国有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到8世纪末,在贵族、寺社的领地上形成庄园,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经济结构,封建土地制度从土地国有的班田制过渡为封建领主制的庄园制。伴随着豪强势力特权的发展,后来许多庄园获得了“不输”、 “不入”两大特权,即不向国家缴纳租税和不准政府的检田使、征税使等进入庄园。这些庄园不仅在财政上脱离了政府的控制,而且还逐渐形成脱离中央政府控制的割据势力。

庄园经济的发展,使它的所有者在政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许多大庄园主成为左右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的关键人物。例如:藤原氏家族的庄园遍布日本各地,为世代外戚,左右朝政,从8世纪中后期开始,专权200余年。尤其是藤原道长曾当权30多年,权倾一切。

但是,就在藤原氏当政的年代里,日本社会并不安宁,政治异常腐败,封建贵族内部为争夺土地互相火并,甚至反叛朝廷。由于统治阶级剥削无度,农民大量破产,除一部分为庄园吸收外,大部分人生活无着落,群起为盗。在陆地上“盗贼”活动最厉害的地方,首推京师。他们时常潜入权贵的邸宅甚至宫殿衙堂,劫掠财产。平安时期中叶,皇宫及京师时常起火,都与“盗贼”有关。豪门贵族每天都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随着班田制的破坏,大化改新以后实行的兵农合一制也逐渐遭到削弱。平安朝初期,正规军衰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792年6月,天皇被迫下令,除几个特殊地区以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旧军制,代以由郡司子弟中选拔出来的熟习武艺的人为兵。这种兵制被称为健儿制。健儿是职业兵充当专业武人。他们人数较少,不足驻镇各地之用。地方豪强为了保卫自己的庄园和扩大势力,都把自己家族和仆从武装起来,同时还纷纷出资雇养有武艺的人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它的成员称武士。武士不仅负责保卫庄园,而且还是中央赖以镇压人民起义和地方贵族叛乱的重要的武装力量。也是天皇与藤原氏进行斗争时双方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武士势力迅速增长,逐渐在社会上取得重要地位。

武士阶层逐渐发展为以地方豪强为核心的封建军事贵族,来源愈加复杂。作为武家起源一般有以下几种渠道:做中央贵族庄官的大小庄园主,常兼充贵族的护卫,称为“侍”。部分失势的中央贵族,特别是较小贵族的子孙,到地方后,形成武士化的地主。在皇室直辖领地上,当国司因常住京都而失去控制力量时,郡司等土豪就勾结领地内小地主建立武装。这几种人物都构成“武家”的起源。武家又与下层武士之间结成封建主仆关系。武士兴起之初,其主要活动在中央威力所不及的与虾夷接壤地区和产名马的东日本,尤其是今东北地区,其次是远离京师的九州、四国及中国(位于日本中部)等地区。当武士阶层强大起来以后,其势力甚至凌驾于朝廷之上。11世纪,日本最大的武士集团有两个:一个是在铃鹿不破关以西,控制着今天的京都、大阪、神户的关西平氏集团;另一个在箱根以东地区即以今东京及其周围各县为势力范围的关东源氏集团。他们都是皇室的远亲,平氏是桓武天皇的后裔。开始时源氏势力仅限于近畿地区,至11世纪,源氏势力达到关东。

这两个武士集团的首领依仗手中实力,管理地方行政,皇室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内部斗争。有时皇室也畏其强大,唆使互斗,胜者往往乘机当政,势力更大。最初关西平氏在保元、平治两次动乱后获胜,当权20余年。平氏执政后,以宗族为中心,任人唯亲,实行独裁政治,招致各异姓武士集团的不满和反对。1185年关东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于澶浦(今下关)彻底击败平氏,夺得政权,在军事上统一了日本。以后在关东的镰仓设立幕府,1192年,日本朝廷补封源赖朝为征夷大将军,正式承认他的镰仓幕府,并同意幕府派武士掌管各地军事、行政。从此,武士作为统治阶级一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日本历史开始了武家政治时期。

镰仓幕府的统治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后期因其政治专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而终于倒台。1336年,豪族足利尊在京都建立室町幕府,统治日本长达237年。15世纪后期,日本社会动**不安,各地武士以实力称雄割据,战乱持续了一个多世纪。16世纪末叶,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了德川幕府,开始了其历时254年的统治,一直到1 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德川幕府的统治才最后被推翻。同时,偌大的一个武士阶层也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迅速瓦解了。

在武士阶层发展进程中,为了维护上下尊卑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加强武士的战斗力,武士集团的首领不断制定出一些“家规”、“家法”来管教武士。后来这些家规和家法逐渐演变为作为武士身份必须具备的教养,即他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这就是武士道。镰仓幕府成立后,作为全国封建武士的领袖——将军,以政府机关的名义进一步制定出各种规章细则,把武士的思想作风和行动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232年,镰仓幕府公布武家法规《御成败式目》 (亦称《贞永式目》),共五十一条,突出地体现了武士道的主要内容。

武士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武士应恪守“忠勇”。所谓“忠”,就是下级武士(家臣)要对上级(主君)保持绝对“忠节”,借以维护和巩固武士阶层内部上下等级关系的秩序。其中特别鼓吹“君道”和“臣道”。主君对家臣有生杀予夺大权,家臣对主君必须绝对服从。上级可以任意打骂、处罚下级,下级不准稍有违抗。为了让武士盲目地服从主命,武士道还提倡崇神敬佛。 《御成败式目》第一条就是规定武士必须敬神、修缮神社、重视祭祀。作为天照大神子孙的日本皇室,借神的权威把自己摆在最高君主的位置上,他们名为敬神,实为敬己。 《御成败式目》第二条是保护寺塔,崇敬佛教。武士平日要“参禅悟道”,提倡僧侣式的自我修养,借宗教思想的培养,使武士变成为封建统治者盲从杀伐的凶神恶煞。

所谓“勇”,就是指武士要“勇武”。封建武士不仅应娴熟“弓马之道”,而且更应该勇于为主君卖命,武士要以能为主君献出自己的生命为荣。他们把崇拜日本军刀视为武士道的具体体现。武士必须常年佩刀,以此看做是勇武精神的象征。并宣扬日本刀不见血不算真正的武士。如果战斗中主君战死或者是战败,武士道认为为了殉主君之死或为了挽回战败而招致的耻辱,保持武士的体面,以表现自己的忠节和义烈,武士应毫不畏惧地切腹自杀。

由于武士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武士道要求他们必须遵守“礼仪”、“礼法”,以各种清规戒律加以约束,为盲目从命保持严格的纪律。

武士道是把儒教、佛教禅宗和神道思想三者融为一体的大杂烩,是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制定了《军人敕论》,进一步强调皇军必须绝对恪守武士道的忠节、勇武礼仪的精神信条。同时还任用封建武士上层人物为军官控制日军,并大肆宣扬武士道精神,把日本军队变成了只忠于天皇个人,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御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