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大金塔

仰光大金塔以其悠久的历史、磅礴的气势、庄严神圣的形象闻名于世,已成为东南亚佛教国家——缅甸的象征。每年都吸引着无数虔诚的佛教徒和各国旅游者慕名而至。

挺拔雄伟的大金塔坐落在仰光市西北角勃固山脉末端的丁固达拉山冈之上,距仰光码头3公里。凡是瞻仰过大金塔风姿的人,无不为其金碧辉煌的外观、娓娓动听的风铃声、庞大多姿的建筑群而感到惊叹不已。

高度近100米的大金塔基部周长为433米。四周有15-60米宽的塔坛。塔坛上有68座小塔簇围着大塔。大小塔身均遍贴金箔。塔基四周还有伞形花塔44个、穴亭82座以及大小佛殿鳞次栉比;众多的石伞、旗幡柱、星相柱等相插其间,形成一个庞大的多姿多彩的佛教建筑群。它们与主体大塔浑然一体,更增添了肃穆、庄重的气氛。而那些佛廊、佛殿、佛亭上装饰的精美的浮雕、绘画,那些形态各异的佛像、神怪异兽像,则代表着缅甸雕塑、绘画艺术的历史最高水平,显示了宗教艺术的魅力。

缅甸人称大金塔为“瑞德宫”塔。其中“瑞”是“金”之意。“德宫”是仰光旧称“大光”的同音译名。瑞德宫塔与蒲甘等地的一些古佛塔形状不同。它外表挺拔尖矗,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型缅甸佛塔。与近代众多的缅甸佛塔一样,它自下而上主要可分成:塔基座、倒钟、箍环、莲花座、果核、顶伞6个部分。从塔基座到果核部分遍贴金箔,仅果核部分就用了30克重30厘米周长的方形金箔8688张。全塔身上的金箔总共有7吨重。从果核到顶伞这部分镶嵌着价值连城的7000多颗钻石,以及红、蓝宝石等稀世珍宝。大金塔的四方建有四个门殿,各由四条佛廊通往山冈下与市区的大路相连。为了方便人们攀登,现在已在东、西、南三方装了电梯,北边的佛廊附近则修了铁道以便运输。

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瑞德宫塔又是缅甸最古老的佛塔。据说是2500年前佛陀在世之时便已建立。经历代不断修缮改建才形成今天这般形状与规模。

关于此塔曾有过不少传说。较为一致的说法是根据大金塔下的石碑上的文字记载而来。据碑文记载,很古以前的仰光地方称欧格拉巴城,由天帝释之子欧格拉巴管辖。该地有经营大米贸易的兄弟二人。一次,他们运大米去印度时见到了佛陀,求得八根佛发返回。按佛陀指示,佛发要与原先埋在丁固达拉山冈下的另外三佛舍利一起埋藏。那三佛舍利系指先于释迦牟尼成佛的拘留孙佛的法杖,拘那含佛的滤水器,迦叶佛的袈裟。兄弟俩在欧格拉巴王和天帝释及众神的帮助下,找到了三佛舍利。将八根佛发用该地井水洗涤后,盛于红宝石盒中与三佛舍利同埋一处,上建佛塔以供瞻拜。故大金塔又有“四佛舍利塔”之称,其源出于此。至今,大金塔北佛廊一端右侧的佛殿内还留有一口水井,名曰: “佛发洗涤井”。这些传说与记载使大金塔几千年来香火不绝,久负盛名。

又传,此塔一直由帝释之子欧格拉巴王及其十二代子孙护卫。其后虽有卑谬的杜得榜王及蒲甘的阿奴律陀王派兵来大光,企图迎取佛发舍利,都未能成功。

大金塔的变化反映了缅甸民族、国家的发展史。它保存着历代传留的无数珍贵文物与古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活的露天博物馆。佛塔,不同于一般古迹文物,总难免遭际天灾人祸。尤其是大地震之后,需要不断修缮维护,否则就要衰败以致销声匿迹。而瑞德宫塔初建时仅19米高,方圆仅16米左右。发展成为今天缅甸最高大宏伟并拥有庞大建筑群的佛教圣地,是缅甸人民心血的结晶。

1450年自古王勃尼亚金道曾重修此塔增高至92米。1452年登基的孟族女王信苏布与其婿达摩悉堤王一起对大金塔作了一次大修整。平整了山冈土地,塔基砌石块,四周建佛亭。遍植椰树并筑了围墙。铸献了一口据说是200多吨重的铜钟。女王病危时,移病榻于窗前目视大金塔而终,可见其对以大金塔为象征的佛教的虔诚。在大金塔的修建史上,信苏布女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17世纪时在东佛廊处出土了三块石碑,上面用巴利、孟、缅三种文字详细记载了信苏布女王及达摩悉堤王共同整修大金塔的过程。这三块石碑是有关大金塔可靠的最早史料。遗憾的是那口大铜钟已不知去向。据说是被葡萄牙人鄂信加运走去铸大炮了。但在运送过程中船翻钟沉,从此失踪。

1492年登位的自古王勃尼亚扬在大塔四周增建了与他年龄相同数目的小塔48座。自此,始有小塔群出现。

16世纪东吁王朝的瑞体、勃因瑙两王一直很重视发展南部势力,都曾为大金塔作过大修缮。并为之贴金、升伞,还捐献王冠以示对大金塔的崇敬。

1581年阿瓦王朝的南达勃因王开始在塔基部建金、银伞形花塔。其后的阿瑙泼龙王每两年向大金塔献两顶金银伞形花塔。1612年他还亲临大光,为塔贴金,献上嵌有2000颗红宝石的顶伞。

贡榜王朝的吴昂择亚王于1753年来大光,改大光名为仰光。重修大金塔,增建大佛亭。1774年辛漂信王亲自护送因地震损坏后在阿瓦修复的顶伞回仰光,为之贴金、升伞。1777年信古王在塔基塔坛四方建佛殿,并铸了四尊五合金佛像;又于1778年铸造一口25.6吨的铜钟置于大金塔西北面。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英军曾在1824年企图劫走该钟,但在装船时坠入河中。英国人未能打捞上来。次年由缅甸人民打捞出后仍放回原处。这一口不屈服于侵略者的铜钟为大金塔增添了爱国主义的光彩。至今传为佳话。

1871年敏东王为大金塔重修了宝伞,这就是今日大金塔顶上的宝伞。其模型至今一直陈列在大金塔东塔坛处。

第二次英缅战争开始以后的80年中,英国人占领了大金塔。他们关闭西门修建堡垒并驻扎了军队,使大金塔蒙受耻辱。圣洁之地被玷污,大大伤害了缅甸人民的感情。经多年不息的斗争,英国人终于在1929年底交还。缅甸人民还曾举行盛会庆祝。但次年西门不幸失火,佛廊佛殿均付之一炬。今日所见,系大火后民众集资重建的。

大金塔的文物中还永久地保留了殖民统治时期缅甸人民反帝斗争的部分史实。大金塔下的一块石碑中记载:1920年仰光大学11名学生为了反对英国统治者的“大学法”曾聚集于大金塔下表示决心。

大金塔是缅甸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各族人民团结爱国的象征。大金塔的许多文物是多少世纪以来缅甸各族人民共同积累的文化遗产。

1970年,大金塔顶伞因地震歪斜。大金塔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将悬挂于顶伞上的1480多只风格各异、工艺精美的金质、银质、铜质及合金的风铃摘下修理擦洗。以后又卸下了金塔第一层箍环部分的6000余片铜瓦。缅甸文化部考古局组织了专家对风铃及铜瓦上的文字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是由1771-1956年期间各朝代、各族、各阶层人民布施的,其中有僧侣、皇族、官吏,也有平民百姓及集团。经研究得知:1768年大地震时,大金塔果核以上部分全部坠落。当时,辛漂信王以本身体重的纯金78.8公斤制成金箔为塔贴金。顶伞用一层铁一层铜嵌以九宝制成,共重445公斤。上挂300余只金、银、合金的风铃。风铃共重330公斤。辛漂信王从阿瓦亲临仰光,在城西北处建宫居住。将新顶伞置于五层顶的亭中,举行盛典,允许百姓捐赠风铃。

在几百年漫长的岁月中,只要顶伞上掉下一只风铃,就会有人重新修复,甚至加重后再挂上。而悬挂捐赠风铃的机会也很难得,只有在修缮佛塔时才有可能。由此可见,从1771年最早的300余只风铃增加到如今1000余只,其中凝聚了多少缅甸人民的心血。从在这些风铃上署名的捐赠人来看,他们来自各个不同地区、各民族的不同阶层。这为研究当时的缅甸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提供了历史资料。这千百只风铃在风风雨雨中不停地摇曳了几个世纪,合奏着一支唱不完的各族人民团结之歌,表达了千千万万个善良虔诚的人们的心愿。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记载为1819年12月22日捐赠的8只风铃中有一只是署名为中国商人何恒(音泽)的。它记录了当时中国云南的佛教徒曾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到仰光朝圣的史实,反映了中缅人民文化交流的情况。

大金塔塔坛上第14、15、16号石碑上还镌刻了印度文及中文,记载了1881年前后,从印度、中国曾大量向缅甸移民的情况。

佛教徒认为,每做一件功德善事之后,只要撞击铜钟便可将功德分与大众同享。所以,缅甸佛塔四周常伴有铜钟。大金塔塔坛四周的29座口径不同、风格相异的铜钟中,除9座是历代帝王捐献的外,其余20座均系历代各族人民所捐献。

大金塔的风铃、铜瓦、铜钟及石碑上,几乎都刻有文字。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是研究缅甸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的可靠依据。随着缅甸考古事业的发展,人们将会对大金塔有更多的发现。

今日之大金塔,由一个专门管理委员会负责募捐修缮:维修资金全部靠募捐所得。每3-5年为大金塔贴金、整修一次。在缅甸人民的悉心爱护下,大金塔仍在继续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