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帝国

孔雀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518年,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侵入印度,占据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越过兴都库什山,于次年侵入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区。这时,东方的恒河流域在难陀王朝的统治下已经统一起来。亚历山大妄想渡过印度河上游最东一条支流(贝阿斯河)入侵恒河流域,但由于士兵厌战和东方难陀王朝的强大,不敢贸然前进。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率主力分水陆两路回到了巴比伦。他离开印度后,将西北印度交给两个傀儡管辖,委派总督,留军监管。当时,北印度的政局动**不安,到处爆发人民起义。据希腊史学家查士丁的记载,有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首领“从各地招募盗贼,怂恿印度人改变统治。”大约在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在驱逐希腊一马其顿军的过程中,推翻难陀王朝,自立为王,建都于华氏城。公元前317年,马其顿驻军被迫全部撤离印度。从此,开始了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因其出身于孔雀宗族而得名)的统治,北印度大部统一。公元前305年,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即条支)侵入印度。不久双方签订条约,塞琉古把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阿富汗和俾路支一带的地方割让给旃陀罗笈多;而旃陀罗笈多给塞琉古王国500头战象。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或称无忧王,约公元前273-前236年),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根据铭文记载,他在征服羯陵伽时,俘15万人,杀10万人。到这时除半岛的极南端一部分外(至迈索尔),整个印度都在阿育王的统治下。孔雀王朝已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阿育王崇信佛教,建造了许多佛塔(即搴堵波)。传说在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高僧在华氏城举行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沦三藏经典,以求解决各派之间的争论。他还派佛教徒到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地宣传佛教。

孔雀帝国是奴隶制君主专政的国家。国王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国家的一切军事、行政和司法等最高权力都集中在国王的手里。国王下面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南行政长官、军事长官和祭司长老分别掌管。另外还设有供咨询的大臣会议。地方划分为许多省,由总督管理。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村社,即“哥罗摩”,由村长管理。军队是专制帝国的统治支柱。据麦伽斯梯尼(驻旃陀罗笈多宫中的塞琉古大使)记载,旃陀罗笈多拥有60万步兵、30万骑兵和9 000头战象。孔雀王朝利用这支强大的军队,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对内残酷地镇压人民。

孔雀王朝王室靠着从全国搜刮来的财富,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据麦伽斯梯尼记载,国王行猎时,伴随国王的全是武装起来的女猎手。她们有的驾驭战车,有的骑马、乘象,俨如出征一样。在举行某种宗教大典时,在宫廷的游行队伍里,有用黄金和白银装饰起来的许多大象;有四马战车;有拿着盛满贵重宝石的各种黄金或黄铜器皿的侍从;还有许多水牛和驯服了的狮子、豹等。国王通常被24头大象保护着。

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孔雀帝国的全盛时代。但这个庞大帝国没有统一的基础,各个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还保有很大的独立性。因此,这个靠武力统一起来的帝国不能长期维持下去。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即告分裂。约在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被普沙密多罗·巽伽(属巽伽族)所杀,开始了巽伽王朝统治时期。公元前73年左右,片婆王朝取代了巽伽王朝。在甘婆王朝时期的摩揭陀更加衰落了,统治范围主要在恒河流域的中下游。至公元前30年,甘婆王朝为南印度的安德罗所灭。安德罗是南印度的一个强国,它对北方的统治为时不长。摩揭陀的历史,从甘婆王朝灭亡后直到公元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兴起时为止,共有二百几十年是模糊不清的。

城市和村社经济

列国时代,印度已经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工商业城市。至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后起的华氏城跃居首位。据麦伽斯梯尼记载,此城宏伟壮观,在建筑的城墙上有570个塔楼和64个大门。华氏城不仅是帝国政治中心,而且工商业也很发达。城里管理机构分为6个部门,分别掌管手工业、外族居民、商业与度量衡、人口生死登记、产品销售和商品什一税等事务。市内手工业者按行业分别住在各个街坊。商业很繁荣。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最负盛名,不仅能生产精制的棉织品,而且也能生产高级的丝织品。冶金、金属冷加工以及石、骨和木器加工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在建筑方面,已能修建较大的水坝、结构复杂的房屋和佛塔。

商业主要是为上层服务。主要商品有纺织品、宝石、装饰品和香料等。这些都是统治阶级需要的消费品。城市手工业和商业都是在国家的市政官严格监督下进行的。王室以官吏经营商业,矿产品、盐、酒之类的民需品,由国王专门销售。内陆贸易的主要干线是从摩揭陀到西北山口的一条皇路。这是在旃陀罗笈多时代修建的。这条皇路不仅是内陆交通的主要干线,而且也是印度同伊朗、中亚、西亚和中国贸易的交通要道。中国的丝织品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输往印度的。《政事论》中曾提到“支那帕塔”一词,意思是中国产的丝。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主要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出海港口是婆卢羯车,同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主要通过耽摩栗底港。

古代印度的村落,即村社,大者上千家,小者几十户。村社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和公务员,村长由国王任命,村落周围有土墙或篱笆。围子外面是村社的耕地,分配各家使用。主要农作物有稻、大麦、小麦、豆类、棉花、甘蔗和胡麻等。耕地以外是公共牧场。两村交界处有一片丛林地带。这是猎人活动的场所,樵夫也常到这里砍柴。村社与村社之间彼此很少往来,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天地。每个村社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各有自己的手工业,如纺织、冶铁、制陶等。由于农村经济的独立性,同城市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村社农民对土地的关系,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相同的。在一些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土地归公社集体所有,分配各家使用。各家份地之间有公用的灌溉沟渠。份地面积通常不大,大体只够一家耕种。少数一些地区还存在集体耕种、平均分配的氏族公社。但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私人占有土地,如《政事论》中曾记载关于土地买卖的一些规定。历史文献还提到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例如在《佛本生经》中提到有一个婆罗门拥有一千迦梨沙(一迦梨沙近似一英亩)的稻田。在田庄里劳动的,一半是奴仆,一半是雇工。广大农村的村社成员是奴隶主阶级的主要剥削对象。国家对村社实行沉重的剥削,通常是征收收成的1/6,有时则加重为1/4。国王把剥削来的财富,一方面以俸禄、赏赐等形式分给奴隶主阶级,另一方面用以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保护整个奴隶主阶级利益。

奴隶制的全盛

孔雀帝国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铁器的制造和普遍的使用,以及新兴城市的出现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奴隶制的发展。这时,奴隶制度已经进入了繁盛阶段。奴隶的来源很多,使用的范围也很广泛。《摩奴法典》列举了以下几种来源:战俘奴隶、债务奴隶、家生奴隶、卖身奴隶、继承下来的奴隶和罪奴等。国王是大奴隶主。不少僧俗贵族也占有很多奴隶。在国王的大庄园中,耕种土地的大部分是奴隶,也有一些是雇工和罪犯。在王室作坊中,使用奴隶劳动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女奴隶。这些女奴隶天一放亮就得进入工场,不许随便讲话,如果完不成任务或浪费了原料,就要受到割去大拇指的惩罚。在有月亮的夜晚,监工们还把她们赶进工场,借助月光劳动。在王室牧场里,也使用奴隶劳动,包括放牛、挤奶、搅乳等。在僧俗贵族的庄园中,有大量的奴隶用于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王室及一些显贵之家还使用宫女、侍从、舞女、歌手和乳媪等,他们的地位和奴隶没有多大区别。

奴隶大多数用于家务劳动,如酿酒、做饭、打水、推磨、捣米、脱粒、看守仓库、园丁以及向田间送饭等。奴隶劳动相当繁重。 《佛本生经》描写一个王家奴隶厨师的劳动情况时说: “他很早就得起身为主人做饭,饭后还要劈柴、洗碗、打水,身体非常疲劳。”有些碾米的女奴,常常工作到深夜。一年之内,不问天气,不问节日,奴隶们从来没有片刻的闲暇时间。解放奴隶要举行一种仪式,就是从奴隶肩上取下水瓮,然后打碎,表示奴隶已经解放。这说明,劳动确是奴隶的沉重负担。

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同牲畜一样买卖、抵押、交换。佛经文献在提到显贵之家的财富时,常常把“仆从奴婢”和“金银珠宝”、 “象马猪羊”并列。奴隶主对奴隶可以随时拷打、加上锁链或打上烙印等。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没有任何财产,没有人身自由,过着悲惨的苦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