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城

巴比伦遗址坐落在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 “巴比伦”的实际含义是“神祗之门”的意思。巴比伦的最初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此建立的声名显赫的占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第一王朝第六位国王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他除了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整个巴比伦尼亚外,还制定了人类历史上迄今所知的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即第四王朝为亚述人所灭;巴比伦城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亚述人的首都也随即迁至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岸的尼尼微。嗣后,亚述王国被闪米特族的迦勒底人所灭亡。迦勒底人夺得政权后又在巴比伦城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并对老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在新巴比伦王国之后,巴比伦城又相继成了波斯帝国和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侵时的帝国新都。公元前322年,亚历山大病死,亚历山大帝国也随即分裂;盛极一时的巴比伦城,因战火连绵,屡遭洗劫,逐渐走向冷落衰败,至公元2世纪,沦为废墟。巴比伦城自古巴比伦王国第一王朝在此建都始至亚历山大帝国分裂止,共经历了15个世纪。

我们现在谈论巴比伦城,一般都是指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扩建后的巴比伦新城,而不是指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时期的巴比伦旧城。原来的旧城遗址地处幼发拉底河东岸,呈一近似的正方形;而扩建后的新城,除保留旧城遗址外还一直延伸至幼发拉底河西岸,呈一东西长、南北窄的近似长方形,但城市的主要建筑物仍分布在河东。尼布甲尼撒时代的巴比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有内外城,外城墙长达约18公里,城内面积约1 000万平方米。在巴比伦全盛时期,城中究竟有多少居民已无确切的记载;但据专家们估计,这样规模的古代城市足可容纳下20多万人。巴比伦城固若金汤,由内外城墙护卫。外城墙由内、中、外三道围墙组成:内墙用土坯砌成,厚约7米;中墙用砖砌成,厚约7米;外墙也用砖砌成,厚约3米;在城墙的端面建有各种塔楼。至于内城墙,则由内外两道砖砌的围墙构成:内墙厚约6.5米,外墙厚约3.7米,在城墙的端面也建有各种形式的护卫塔楼二沿内城墙外侧有护城河环绕,河面宽窄不一,大致在20-80米之间。护城河的堤岸,内壁用砖石砌成,并涂以柏油防水。堤岸上辟有多处码头,便于人们搭船摆渡或环河游览。

巴比伦城的主要建筑物都是沿幼发拉底河东岸由北向南布局。在城市的中心偏北方向是全城的繁华区。城内交通四通八达,通衢大道相互垂直,纵横交错。城内的主要街道均用砖石铺砌并浇柏油加固,因此,路面既平整又坚实。巴比伦的北门——伊斯塔神门和通过该门的队列街是全城最壮观的城门和街道。沿队列街,南北向南逐一分布了全城的核心建筑物。它们是:北宫苑、南宫苑、巴比伦塔和马尔杜亥大神庙。现在,就让我们通过伊斯塔门,沿着队列街行进,来领略一下这些建筑物的风光吧。

战神伊斯塔门和队列街是巴比伦建筑艺术的象征。它们雄伟的气势和精湛的结构历来受到旅行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瞩目。目前,伊拉克巴比伦遗址的人口处已按原样重建了伊斯塔神门,使参观者大饱眼福,叹为观止!队列街通过伊斯塔神门,一直通往市中心的巴比伦塔,它是巴比伦城最豪华、最庄严的一条大街。凡是凯旋回师的军队或庆贺新年的仪仗都要从队列街和伊斯塔神门通过。伊斯塔神门的外壁是用色彩艳丽的釉砖砌成。在底色为深蓝色的墙面上饰以形态生动,红、棕、黄、白等色彩的神兽浮雕,如神牛、神龙等。每一种神兽都是象征天上的某一个神。这些浮雕的高度约90厘米。伊斯塔神门的另一个特色是,它有两个形式、规模完全一致的并连在一起的城门。这就使神门显得更加端庄、雄伟,给人以一种坚不可摧、大气磅礴的气势。通过伊斯塔神门的队列街,它的宽度约20米,路面是用白色的石灰石和红色的角砾岩石板相间铺成的,具有天然的色泽和纹理,显得光洁而典雅。此外,在进入伊斯塔神门之前,在队列街的两侧,筑有很长一段用琉璃砖砌成的路墙。每一面墙上都饰有60帧象征伊斯塔战神的彩狮浮雕,其装潢之精美,实不亚于伊斯塔神门本身。

规模宏大的北官苑坐落在伊斯塔神门外,即队列街西侧的路墙后面。在苑中陈列着许多庞大的石雕,它们的制作年代大致自公元前20世纪一前5世纪。在这些雕刻作品中有遐迩闻名的“巴比伦狮”:一头魁伟的雄狮和躺卧在狮子脚下的人像。这尊石刻雕像是用整块近似黑色的火成岩雕琢的,刀法浑厚粗犷,气势雄壮。由于在北宫苑发现的雕刻作品形式多样,年代纷杂,不像是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作品,因此,目前不少学者认为,北宫苑很可能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家博物院,用来陈列他的战利品和其他心爱的物品,以此来炫耀他的赫赫战功和荣华富贵。

队列街向南进入伊斯塔神门后,路面稍窄,在路的西侧就是与北宫苑相对的南宫苑。南宫苑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最大的宫苑之一,它的面积为3lOx200米。它的入口为一巨大的拱形宫门。宫苑中建有五大院落;其间,各种形式的建筑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计有大小宫房数百间。南宫苑是尼布甲尼撒处理军政大事的场所。第三院落(面积为60x55米)是尼布甲尼撒正殿的处所,他的宝座就安放在大殿的南墙正中。南宫苑中,还有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

从南宫苑出来继续往南走,就到了市中心,那里矗立着巍峨的巴比伦塔。巴比伦塔共有七层,除最高层(即第七层)是一个神庙外,其余六层均为长宽相等、端面为正方形的实心体土坛;内用土坯垒成,外用砖块镶面。六层土坛和顶端的神庙,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底层的长度和为295英尺(约90米),高度为108英尺(约33米);第二层的高度为59英尺(约18米);第三至第六层每层高度约为19.75英尺(约6米);第七层即神庙的高度为49英尺(约15米)。因此,整个塔高约为90米,也就是说,塔的高度与底层的长度和相等,均为90米。每层坛的正面两侧,均筑有台阶,可拾级而上,直至塔顶的神庙,台阶的宽度约为9米。

“巴比伦塔”,是近人对这个建筑物的称谓。关于这个建筑物的用途,在历代泥板文献中有多种解释,在学术界也引起过争论。目前,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这个建筑物是用来充当天地间的联系、交互的场所。古巴比伦的原始宗教认为:天上的神,有时要到地上来。为了对天神表示敬奉,就造了这个高坛神庙,俗称“天庙”;以便天神下凡时,有一个歇脚的地方。因此, “巴比伦塔”,实际是献牲、奉迎神灵的场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两河流域的原始宗教,对神的看法,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人与神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的。

紧挨巴比伦塔的南部,即是著名的巴比伦主神一一马尔杜亥的大神庙,俗称“地庙”。这个神庙金碧辉煌,与巴比伦塔互相呼应,构成市中心两大建筑物。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在游历了巴比伦之后的实地记载说: “紧接着巴比伦塔,在同一条街上有另外一个神庙.里面供奉着一个纯金的裘贝特尔神(即指马尔杜亥神)的坐像,在像的前面有一方也是用金子打成的供桌。坐像的宝座和座身也统统用金子制成。一个迦勒底人告诉我,这些金子重量达300瓦兹纳(约合3吨)。在庙的外面设有两个祭坛:一个是金制的;另一个是普通的,但面积很大,上面香烟缭绕,放置了许多献牲的动物。”

在大神庙西侧的幼发拉底河岸,有一座用五个石墩支撑的大桥,通过它可抵达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巴比伦新区。

我们在上面谈到的,就是队列街上的主要建筑物。通过对这些建筑物的粗略巡游,我们可窥见当年巴比伦城规模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