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人留有余地,谈话才更具弹性

给他人留有余地,不单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在给自己留有余地。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算盘对主人说:“我有13个档,每根档还有3个空缺,上边缺一个算珠,下边缺两个算珠,共缺39个算珠。”主人说:“我给你补齐就是了。”结果珠子补齐了,可是算盘也不能使用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才能够运行自如。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掌握“留有余地”这样处理问题的技巧。一根铁丝做成的弹簧是有弹性的,但是,如果我们不顾及弹簧弹性的最大承受力,过于用力拉拽它,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弹簧的弹性会渐渐削弱,最终会消失。所以,我们做事情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所及,尽量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就不要“擅自定论”。很多人都爱面子,有时尽管明知是自己错了,感到后悔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也会强词夺理,拒不认错。遇到这种情况,除了需要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外,还要注意给对方留下一些余地。当与对方观点分歧较大,情绪都比较激动时,千万不要把对方逼进死胡同,要善于运用“等我再了解一下情况后再谈”、“请你回去再考虑一下”、“等有机会我们再谈”等这样的言辞。这样不仅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准备时间,也给对方有充分的时间去反省自己,同时也能够缓解一下紧张的氛围,使结局事半功倍。

很多时候,即使是绝对有把握的事情,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过于绝对的东西往往容易引起他人的“挑刺”,如果对方有意为难,总会找出借口来。所以,在交流时,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些。同时,不把话说得绝对,就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与对方周旋。

说话不留余地,把话说绝对了,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了,结果会弄得很僵。在沟通中留有余地,就能使自己可进可退,这样也可以给他人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这样的交流富有弹性,符合人的理性,容易取得好的结果。

宋朝时,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监察官。苏掖的家中十分有钱,但他却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点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喜欢趁别人困窘危急的时候,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中牟取暴利。

有一次,苏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豪宅。他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得不可开交。他儿子在旁边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说道:“爸爸,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将来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也会卖掉这座宅子,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

苏掖听完儿子的话后,又是吃惊,又是羞愧。从此,他开始有所醒悟,并变得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