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是官场之人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言而无信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不会受到欢迎、不会受人尊敬的。

身为上司,尤其要在下属心目中树立起“言而有信”的形象。你的信用至少应当表现在两个方面:安排下属做的事,一定要按时按期让他汇报办理的结果。如果你只安排,不问结果,不但会降低效率,而且会让下属养成不负责任的习惯,此其一;第二,答应下属做的事无论大小,都必须尽快给他一个答复,否则,你的信用会在下属中打折扣,会大大降低你的威信,损坏你的形象。

若想管住人、管好人,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过的话,就应当落实,做出的决定,就应当尽快付诸实施,办不到的事,就不要轻易说出口。要知道,自己讲信用,才能够取信于下属,赢得下属的尊敬。

在闻名世界的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数百公斤重的大石头。它本是扔在一家美国人院内的一块废石,因主人觉得它有碍观瞻,让人把它移走。在把它往车上搬运时,不小心把它掉到了地上,摔出了一个缺口,露出里面包着的紫水晶——价值连城的宝物。当主人得知真相后,很平静地说: “这块石头,我本来就是要丢掉的。现在发现它是宝物,想必是上苍的旨意。我一言既出,绝不反悔。我决定不占为已有,而将它送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石头的主人说将石头扔掉,不过是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并不是信誓旦旦的诺言,当真也可,不当真也罢,但说话人却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说过的话。中国有句古语,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说正人君子,要讲信义,不能因任何原因而改变自己的诺言;只有小人才不顾信义,言而无信。石头的主人所说的“一言既出,绝不反悔”与中国的这句话含义是一致的,想必他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所以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宁可失去宝物,也不使自己的形象受损。宝物固然贵重,终可用金钱买到;而形象受损,万金难赎。这是大义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人生坦然。

以前总有弄臣取悦皇上,说皇上是金口玉牙。虽然是溜须拍马之言,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考虑问题,这也有积极的意义。皇上因为牙口的金贵倒不能出尔反尔了,所以,说话之前他们就得深思,这种对语言的把握是谨小慎微的,因为每一句话都有价值。客观全面的决定会收获实实在在的结果,跟随口答应大不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也该是“一诺千金”。话既然说出来就不能咽回去,做人的信誉时刻不能丢。口若悬河未必能够承担大任。真正有能力的领导从来不说废话,一旦开口便能切中要害。他们拒绝草率,力图使任何一句话对你而言都具有参考价值。这是一种很基本的领导素质,因为不这样就无法构成部属对你的信任。不信任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这种反应往往令人应接不暇,无法应对。

所以,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普通人尚且如此,领导就更应该这样了,特别是在做决策的时候。确定的事不能轻易更改。决策可以说是领导的核心要素,左右着一个组织,一个单位的长远发展。 “帅凭谋,将凭勇”,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但是,这运筹如果不稳定,今天是一明天是二,你的部下再有勇气再有办事的能力,恐怕也不知道劲往哪使,这只能证明你的禀赋、经验积累得不够,这样的领导当得就有点不够格了。长此以往,部下们就会对你产生不信任,继而到其他单位就业,因为在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工作似乎已经失去了任何的弹性吸引。

世界上所有闻名于世的领导,无论他来自工业、农业生产一线还是机关的干部,或是企业的总裁,他们都知道言语的金贵。君子说话是讲究准确的,那些说话通篇狂妄之言的人素来为人们所鄙夷,人的信誉树立起来难,砸倒是非常容易的。

有时候,你可能是说者无心,殊不知听者有意,他们把你天南海北的话当做真事,继而企盼憧憬。当人们失望的时候,那是双重的痛苦,然后就是对你一万个不信任。

所以说,单图嘴快似乎不负责任,至于变本加厉地胡说八道,是绝不允许的。有一点你不应该忘记,你的部属之所以要跟你在一起共事,绝不是为了听假话来的。当然,他们也会有出尔反尔的时候,这就要求你对他这种行为给予批评并适当点拨。如果你去谈生意,虚虚实实的或者有意义,可是,在日常工作中,说话办事从来没个准,这不就成了大问题了?

其实,言语的重要性直接和人的品性是一致的。人无信,则无以立。

以身作则和言之有物同样不能缺。言之有物的“物”,不能空洞且不确定。

既然每天工作中的时刻都是确定不疑的,那就十分有必要使行为和言语也具有时钟的特性,如此,计划就切实,收获就丰盈。

人无信寸步难行,言出必行,天下归心。

在工作上,一个领导者的信用越好,就越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工作,同时也能更好地驾驭众人。所以,你必须重视你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食言是最不好的习惯。如果这样,你就无法取信于人,更无法管理威慑众人。

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用你自己的行动来说服别人,让他们看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这样,你就给人一个可信的印象,接下来你的工作就顺利多了。

历史上著名改革家商鞅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便设计谋树立“守信誉”的形象。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新法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军士在鸣金开路声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士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 “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十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的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 “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十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 “是啊,我看这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人们就这样议论着,看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很快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杆搬至北门,赏黄金五十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有令,我就来搬。五十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就行了。”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 “是条汉子!”接着便拿出五十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 “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当然我们不排除这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手段,但值得肯定的是这却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周易》中说: “天之所助也,顺也;人之所助也,信也。”由此可知,对人诚信的行为可以追溯至殷商时代。孔子曾就此问题问过他的学生子贡: “足食,足兵,民信三者哪个更重要?”子贡想了想,却反问孔子,去二留一怎么办。孔子想了想说: “去兵,去食,唯民信不可去。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