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之争的智慧

老子说:委曲才能保全,弯曲的才能伸直,凹陷的才能满盈,破旧的才能成为崭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则会惑乱。所以,圣人所坚守的只有一个原则,是天下的榜样。不注视自身才能明察万物,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见是非,不自我夸耀才能得到成功,不自我封闭才能有所进取。正由于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我们在看历史上许多事情的时候,就会从中学到许多深刻的道理。汉代萧何曾经追随刘邦起义,在打败秦国以及楚汉争霸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在刘邦论功行赏的时候’被排在首位。确实,萧何在战时负责准备充足的粮草,为刘邦夺取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之排在首位也是实至名归。因此,为了显示对萧何的尊崇,他上殿的时候可以佩带宝剑c后来,韩信在刘邦出征在外的时候,被诬告谋反。萧何就与吕后计划,约韩信到未央宫,然后趁机除掉了他。这样,刘邦除去了自己的一块心病,萧何的地位也愈加尊崇,由丞相升为相国,还增加了封地。

萧何显赫一时,很多人都前来庆贺,唯有一前秦遗老,不无担忧地对萧何说,不日你将大祸临头了。现在皇帝在外风餐露宿,而你却稳坐京师,未建尺寸之功,皇上之所以增加封地,就是因为在你除掉了韩信后要对你笼络,以免你也谋反,这是对你的怀疑呀。你不如不接受这些封赏,将自己的家业拿出来资助前方部队,皇上自然会很高兴。萧何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听从了这个人的意见,刘邦自然是十分满意。

不久,英布谋反了,刘邦再次御驾亲征,不过刘邦并不放心,不时从前线派使臣打探萧何的所作所为。萧何本来以为,只要皇帝在外出征,他就应该尽力筹备粮草,并且还要尽量安抚百姓,做好后方工作。其实,萧何这样做是一如既往了,早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做的。但是,有人就对萧何说,你现在快要有杀头之祸了。你现在贵为相国,功成名就,官也升到头了,功劳也是不能再加了,这几十年以来更是深得民心。现在皇帝前来打探消息,那不是明显对你充满戒心吗?因此,别人就给萧何出主意,让他到处低价买田,并放高利贷,使民众有怨言。萧何听后,果然就这样做了。在刘邦班师回朝的时候,老百姓纷纷状告萧何,刘邦竟然一点也不怪罪他。

萧何的例子足以说明了老子所说的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做事情的重要性。萧何虽然失去了一些封地,但是得到了自己的保全;虽然失去了部分民心,但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这种策略,那就是萧何要去争,却是先要不争一些东西。

同样,春秋时代的晏子身为齐国著名的臣子,在经历了齐灵公、齐庆公和齐景公三代君主之后,在内乱中保全了自己,也与自己的不争是分不开的。因为只有在纷扰的政局中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才能够保全。他很明白名利是祸害的根源,所以他不去追逐名利。深知自己位居相国,很容易遭到嫉妒与怨恨,如果广置家业,总有一天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晏子就学会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他处处与世无争,处处谦退,坚决不贪图那些爵禄以及封地,能够让给别人就让给别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更是独到,为齐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时候也不居功自傲,当封赏的时候更是辞让,实在辞让不了就让齐王缩减。平时的生活更是与平民差不多,吃饭也很简单,山珍海味自然与之绝缘,至于奢华从来与他沾不上边。

晏子虽然身居高位,却从不拉帮结派,不会搞那些小团体主义。在国君开明的时候,他就积极地为国家出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齐国逐渐强大。在国君昏聩无道的时候,晏子则是委婉劝诫,与逆党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深得君主信任。

在齐国国内政权被大族把持争夺的时候,政局也是波谲云诡,动**不安。齐景公三年,一场内乱后,齐景公赏赐晏子土地,那块封地土地肥沃,人民富庶,晏子却坚决辞受。第二年,吴国公子季札北上访问齐国的时候,见到晏子就劝他把封地以及权力交出去,也好给自己留出一步退路。晏子听取了他的意见,照做了。后来齐国内部出现士大夫反复争斗的局面,因为晏子早就远离了权力,所以对他们构不成威胁,自然是保存了下来。

老子所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是不争之争呀。老子的言论中的不争,不是真的让你不争了,而是因为你善于不争某些东西,实际上你已经得到了那些争的东西。老子眼中不争的人,是那些聪明的人。

春秋时期的介之推,曾经追随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19年。但是当重耳当上国君,大权在握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去,和老母一起隐居。介之推的做法虽然不一定可取,但是他的精神风范却值得我们效法。介之推说过一句名言: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古往今来,许多为国家、民族和人类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都是不愿在名利场中争夺的,而是甘于寂寞,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笑到最后的。

不争者,反倒是争到最后的那个人。不争,就不会被人当做眼中钉、肉中刺,别人也不会去攻击你,要攻击你也没有目标。当别人争得你死我活、相持不下时,就显出你的分量了。要知道,你每打败一个对手,就多了一个敌人,你前进的道路就多了一道障碍;你每帮助一个人,就多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拥护者,前进的道路就多了一分顺利。不争,更显出一种官场大智慧。

可是很少有人能懂得这个道理,有些人为了争一个科长、处长、局长的职位,机关算尽,斗得头破血流,骂得狗血喷头,每走一步,都发现后面的路更难走。

其实,办公室里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位置,两个旗鼓相当的人在竞争,各有各的强硬后台。当僵持不下时,上级为了平息争端,往往会提拔一个没有后台,也不想去争的人来“上位”。所以,在权力的角逐中, “不争”反而能够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

领导通常都不喜欢野心过大的人,尤其是他还在位的时候。你如果迫不及待地表现出对权力的欲望,会招致他的警觉。因为他担心你会不会因为急于追求权力,而不愿再在他的手下屈就,他也不知道你会不会擅自使用原本属于他的权力来谋取利益,而让他背上黑锅……同样,周围同事们通常也不喜欢和野心勃勃的人共事,他们会把你看成是潜在的竞争对手而加以防备。

不争,才是争的最高境界。有些人跑官、要官,领导还在考察他的时候,他就到处宣扬、炫耀,既想就此造成一个既成事实,也想通过群众的压力,使领导就范。这样反而使领导警惕起来——这样一个善于争功谋权的人,这样一个虚夸浮躁的人,值不值得自己培养、提拔?

在现实中,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在宣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发展成就时,人们总爱把功劳归于其主要领导。其实,领导干部的作用虽然不可忽视,但是做出成绩的“天时地利人和”也起着重要作用。个别领导干部在名利、荣誉面前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甚至发展到心理失衡,把“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视为理所当然,常常以人民的功臣自居,最终为人民所不齿。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究其心理因素,都是为了一个“争”字,争名争利争权,什么都想争,但就是不想争着做一个人民满意、上级满意的干部,陷入思想的误区无法自拔。这样的人走向堕落,其实是早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