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满,也不走极端

那些官场达人们,正因为他们微妙玄通,通晓天地万物,不敢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做起事来更会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对天地纲纪,反而生出敬畏之心,深怀感激之情。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变法的故事,说明了要做好官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那可是需要极高的聪明才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深不可识,具有高深莫测的功夫。这位出生于江西临川的时代巨人,自小就跟随父亲洞察民情,接触社会现实,对社会有了深刻的了解。

宋仁宗庆历二年,年仅22岁的王安石就中了进士,之后出任淮南节度使判官厅公事,从此就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当时,王安石曾经在鄞县任知县时,就一反当时的高利贷剥削,低息贷给农民,并且规定在秋季归还,帮助村民们渡过了青黄不接的难关。

王安石还通过仔细调查,发现地方上若是不除掉水灾隐患,那么百姓的安定生活就得不到保证。因此,他亲自去寻访,并调用财力物力,组织当地的人民兴修水利,开垦荒田。经过几年时间的治理,这里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些不能不归结于王安石的努力。因为王安石的政绩突出,名声显赫,宋仁宗也闻知了,就调他到京城任职。

当时,北宋的政治、经济危机加深,士大夫们纷纷呼吁改革。王安石在这种形势之下,上书分析了北宋的严重局势,指出了历史上的晋武帝、梁武帝、唐玄宗三位皇帝在位时间长久,不知变革,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并大声疾呼,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心系天下,变更不合时宜的法度。

不久,年仅20岁的宋神宗即位,年少轻狂未知惧,血气方刚,为了富国强兵,决心进行改革。他把这个愿望就寄托在元老重臣身上,力图得到他们的支持,结果墨守成规的老臣们无动于衷,呆板地遵循之前的传统。宋神宗极力想得到有才干的人助其大展宏。

就在这时,有人推荐王安石,说他是一位颇有才干的人。于是宋神宗就把王安石召到了京城,第二年就升其为宰相,进行变法。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之下,围绕着国家的财政和军事开始进行变法,实行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可是,王安石的雄心壮志以及大刀阔斧的改革,严重地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当时的司马光就声称,王安石把祖宗之法都变革了,上自朝廷下自平民都深受其害。因此,就利用王安石变法中的失误大做文章,逼迫他放弃。更有甚者,不少人对之进行人身攻击,说王安石祸国殃民。王安石在一片非难声中如履薄冰,暂时顶住了压力。

但是,面对反对派的攻击,神宗皇帝动摇了。王安石无奈辞官回家。后来,尽管他再次为相,但是变法依J日不了了之。宋哲宗即位之后,太后摄政,变法运动就此结束了。

尽管王安石不久死去,但是他那种不畏豪强,在因循守旧的朝廷里立志做出一番事业的精神让人们难以忘却。王安石为官,为这片死气沉沉的深潭里注入了一缕清泉。有人说他的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那是一心为民的表现。能在云谲波诡的朝野争斗中,施展自身抱负,为国家为苍生开辟一方天地,的确不能不令人钦佩。后代人论及王安石的时候,称赞他的思想早就走在时代的前列。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推动的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了,人民的生活不仅没有得到改善,甚至还有一些下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我们细思王安石的从政之道,也许会有一些领悟。

我们丝毫不怀疑王安石为国为民的品格,也不能否定他的才干。但是,他在掌握权力之后,不能够与周围的同僚们同心协力,只依靠一个皇帝,就想推行涉及面极大的改革,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误。当遭到周围人的反对的时候,他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虽然其对于变法的决心和勇气表露无遗,却失去了更多的支持,他自己也被称为“拗相公”。到了这个地步,也就过于自满了,有些走极端。

这就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对今天的官员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不要自满,二是不要走极端。领导干部掌握着权力,如果不时刻警醒自己,往往会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这个时候,如果加上外界的因素,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事情来。还有的人自以为掌握权力,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听不进别人的忠告,也听不得不同的声音,在工作中走人极端,也往往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