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含蓄的魅力

“到什么山就唱什么歌”这句话在过去,是用来形容人的油滑。但是今天,我们应该重新看待这句话。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时机,说话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很多沟通技巧需要综合运用,比如要先听后说,以对方为中心等,书上介绍的沟通技巧也很多,但是每一个人的背景、经验不同,对沟通技巧的体会和掌握也不同。

话说过激容易给自己埋下危险,聪明人更习惯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意见,话虽然说在了明处,但意却藏在暗处,这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和谐友好,万无一失。

在社交中,当你很想表达一种内心的愿望,但又难以启齿时,不妨用含蓄的表达方法。它有时要比把话说在明处更能达到正确表达的目的,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委婉含蓄是一种语言魅力。在随意的交谈中,含蓄大有讲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含蓄就是语言的艺术。

正所谓曲径通幽,意藏在暗处,就是对话时不直截了当,而是从侧面切入,暗中点明自己要说的话的主要含义。将话说在暗处,远比说话过激的表达效果好。

肖明到同事家求同事帮忙,同事热情招待,很有礼貌地端茶倒水。肖明办完事后,竟然与同事高谈阔论起来。天色已经很晚了,同事的孩子还要早点儿休息,同事的太太也很疲倦了。但是,肖明话兴正酣,同事也不好直接请他出门,怎么办呢?

同事便到厨房收拾了一下客房,然后回到房间对妻子说:“人家这么晚来找我,你快点儿给人家想个办法,别让人家总这样等着。”然后又对肖明说:“您再喝杯茶吧。”

这时,肖明听到同事的话,很知趣地听出了同事的弦外之音,马上告辞了。

同事将自己的意思曲折地表达出来,既尊重了客人,不至于让客人难看,又不需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表面看他是在为客人说话,为客人帮忙,但实际却在传达另一种含义。

因情因势表达,语言既得体,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说话应准确、清楚。但在实际中,许多话是不必说清楚的,含蓄一些,反而能让语言表达更有魅力。

你去朋友家里拜访时,主人热情地拿出零食款待你,而你却直言道:“不吃不吃,我从来都不喜欢吃零食的,再说我也刚刚吃完饭,肚子饱得很,哪有胃口吃这些东西啊?”也许你说的是事实,但这样不仅让主人扫兴,还会伤害主人的自尊心。聪明人懂得表达含蓄一点儿:“谢谢,多新鲜的水果啊,多香的糕点。可惜我刚刚吃完饭,没有胃口吃了,真是太遗憾了。”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主人听了这样的话,心里会很受用,而你也表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含蓄有时还能帮助我们避免尴尬。巧妙地运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听起来说得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却说出了问题的关键。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最让人难忘:“英国在许多战役中都是注定要被打败的,除了最后一仗。”这既表明了英国的力量,也表明了委婉含蓄的力量。

含蓄的表达方式,就是常常使用一些故意游移其词的手法,给人以暗藏玄机之感。有人谈及某人相貌丑陋时,不会直接说“相貌丑”,而用“长得有点困难”“有些对不起观众”这样的话来代替;谈到某人对一个人、一件事有不满情绪时,说他对此人此事有点“感冒”等。这都是在委婉含蓄地表达事情的本意。

当然,在使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时也要注意,委婉含蓄并不等于晦涩难懂。它的表现技巧首先建立在让人听懂的基础上,同时要注意使用范围。如果说话晦涩难懂,便没有了委婉含蓄可言;如果使用委婉含蓄的话不分场合,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

说话不过直白,委婉含蓄地表达,不仅让人接受,还可深得人心。话说在明处,意藏在暗处,犹如春风袭人,人人都爱听。

和香港人说话最好用广东话,和福建人说话最好用闽南语,说得不地道没关系,只要你说了,便能获得他们对你的认同。在话题方面,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说话,可以说说孩子教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做生意的人说话,可以说说生意—上的问题,说得不深入没关系,只要你开口了,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很多关于他们自己和工作上的事,如果你还善于引导,他们恐怕连心事都要掏出来了。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和对象的不同,才有利于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

人们的言行往往带有一定的习惯性。有些不当的话并不是主观上想说,而是受习惯的支配一不留神顺嘴说出,造成与场合环境的不协调,事后他们自己也感到后悔。所以要自觉摆脱谈吐上的习惯,学会根据场合的不同说不同的话。

曹冬和妻子高高兴兴上街买东西。在熙熙攘攘的商场里,妻子兴致很高,从这个柜台到那个柜台,买了这件,又看那件,快到中午了仍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曹冬有些不耐烦了。 当妻子提出再买一件高档羊毛衫的时候,他忍不住生硬地说:“你还有完没完,见什么买什么,你挣多少钱哪?”这句话刚出口,顾客们都朝他们看,妻子微笑的脸顿时变了样,生气地反驳道:“怎么,我还没有花够钱呢,你急什么?我就要买,怎么着!”直把曹冬顶得说不出话来。接着发怒的妻子也不买了,愤愤地自个走出商店。

使曹冬不解的是,妻子的性格本来很温顺,在家里从来不大声说话,更不要说发火了,说她什么都不计较,可今天为什么火气这么大呢?很显然,是曹冬忽略了场合因素,把在家庭中惯用的说法拿到公众场合来,用生硬口气指责妻子,刺伤了妻子的自尊心,才引发妻子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表现出强硬态度。

可见你要向对方说话,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最适宜。不是不能说,而是要注意该怎样说,比如有些人在交际中说话直出直入,惹人生气,结果把事情办砸,这就是因缺乏场合意识。他们对人很诚实,但遇事只从个人主观感觉出发,以为有话就应该说,不顾及场合。结果冒犯了别人,自己还莫名其妙,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

张老头和李老头是相识多年的老伙计,关系亲密而且平时爱开玩笑,几天没有见,一见面李老头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张老头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

后来张老头因病住了医院,李老头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张老头的脸可就拉长了,生气地说:“滚,你快滚!”把李老头赶了出去。

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李老头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其实,李老头说这话也是好意,想给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缺乏场合意识,开玩笑弄错了地方,才闹出了不愉快。

这个事例说明,有些人说话之所以惹恼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说话,而是场合观念淡薄,头脑中缺乏这根弦。这些人的当务之急是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应当努力做到,在每次交际活动中,要把场合大小,人数多少及其相互关系搞清楚,据此确定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式。在具体说法上,既要考虑自己的交际目的,又要顾及他人的“场合心理”,达到主客观的协调。

经验证明,人们忽略场合因素,造成语言失控,还常常发生在情绪冲动之时。比如,有的人喝酒之后,或遇到兴奋事情时,情绪激动,甚至忘乎所以不能自控,便会说出一些与场合气氛不协调的话来,造成不良后果。

有个特能侃的青年,在朋友的婚礼酒席上,大侃自己的见闻,逗得人们哈哈大笑。不料他心血**,讲起一个新婚之夜新郎杀死新娘的奇闻。还没等他说完,新娘的脸色就变了,新郎见状也火了,不客气地把他轰了出去。这个青年的失言就是由于情绪失控造成的。在喜庆场合,说与场合气氛很不协调又不吉利的话题,难免惹恼人。

在不同的场合要想一想如何张口,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以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实际要求,又符合对象的接受心理,才能与交际对象畅快地沟通。

在交际活动中,要把交际对象、场合、时间等多种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尤其是心直口快的人,必须注意自己口语表达的习惯,培养适合场合的良好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