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灵感,赞美别人

称赞别人是件好事,但一不小心,也会变成吃力不讨好的事。一般来说,如果你想博得某个人的好感,改变他对你的态度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寻找他的闪光点,然后大加称赞。

比如,对一个事业有成的女人来说,如果你经常夸她有能力、有才干,她几乎每天都听到这样的赞美,你再怎么费力地赞美她,她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如果你对她说:“你的眼睛非常迷人,你不论坐着、站着还是走路的时候,都是风度翩翩。”她就可能喜上眉梢,认为你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

法国总统戴高乐在1960年访问美国时,在一次尼克松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费了很大的心思布置了一个鲜花展台,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中央,用鲜艳夺目的热带鲜花衬托了一个精致的喷泉。

戴高乐将军一眼就看出这一定是主人为欢迎他而精心准备的,不禁赞不绝口:“女主人真是用心,这么漂亮、雅致的布置一定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吧!”尼克松夫人听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也许在其他人看来,尼克松夫人布置的鲜花展台不过是她作为一位副总统夫人的分内之事,没什么值得赞美的;但戴高乐将军却能领悟到她的苦心,并因此向夫人表示了特别的肯定与感谢,从而也使尼克松夫人异常高兴。

称赞一个人时,与其称赞她最大的优点,不如发现她最不显眼,甚至连她自己也未曾注意的优点,因为她最大的优点已成为她性格中的一部分,在任何人看来都已是不足为奇了。

如果经常称赞一个人突出的优点,可能会让这个人感到絮烦;而那些小小的优点,因为从未有人发现或很少有人发现,因此也就弥足珍贵。而你的发现与称赞为对方增添了一份对自己的认识,也增加了一次重新评估自己价值的机会。同时,你不同凡响的观察力还会获得对方的好感。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人对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无动于衷,只不过有人会赞美他人,有人木会赞美而已。大文豪萧伯纳曾说:“每次有人吹捧我,我都头痛,因为他们捧得不够。”

可见,高帽子是人人爱戴的,关键是赞美的人能不能抓住对方的“闪光点”。要抓住对方的“闪光点”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情真意切。

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赞美能够引起对方的好感,无根无据、虚情假意的赞美,只会让人觉得你油嘴滑舌、诡诈虚伪。就好像对一位其貌不扬的小姐说:“你真是美极了”一样,对方会立刻认定你所说的都是虚伪至极的谎话。真诚的赞美不但会使被赞美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还可以使你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使自己对人生持有乐观、欣赏的态度。

其次,要因人而异。

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针对不同的人,赞美的内容要有区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同辈人之间,不妨把赞美的重点放在能力、学识、思想、工作和为人修养上;对长辈老人,应注重赞美其经验、成就和健康;对领导,则要着重赞美其管理能力和体贴下属;对经商的人,可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对有地位的干部,可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对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当然这一切要依据事实,切不可虚夸。

再次,详实具体很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非常显著成绩的时候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也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具体,说明你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让对方感到你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近。如果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空泛的话,只能让对方感觉不诚恳,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最后,要合乎时宜。

赞美还要合乎时宜,在一件事初始的时候,赞扬当事人能激励他下决心做出成绩,事情发展到中间阶段,赞扬有益于对方再接再厉,结尾时,赞扬一个人则可以肯定他的成绩,为他进一步的努力增添信心与斗志。赞美的效果在于相机行事、适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不要以为赞美别人是一种付出,不会赞美别人的人,往往也失去了激励自我的机会。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吝惜自己的赞美,把赞美别人当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去享受吧!

不要发愁该赞美别人什么,用心去发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值得你赞美的地方。熟练地掌握赞美的技巧,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必修课。

人们总是认为,赞美和掌声应该送给成功者,而迎接失败者的只能是批评。事实上,失败者脆弱的心灵更需要安慰和鼓励,如果你能为一个失败者送上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几句赞美,也会让他感到“雪中送炭”般的温暖,从此对你感激不尽。

电影《董存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一次战斗中,战士们奋力杀敌,勇往直前。打扫完战场后,各班都要上报每一名战士在这次战斗中的“收获”。

有的战士自豪地说自己缴获了多少发子弹,消灭了多少敌人,还有的说自己缴获了多少步枪,多少机枪。到董存瑞时,他涨红着脸,一言不发,被逼得急了,才气急败坏地说:“子弹九发,没打中敌人,也没缴获任何战利品。”

按说,这样的战绩应该不算成功,但是,班长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当众表扬了他:“董存瑞同志,虽然你没有打中一个敌人,也没有战利品,但是你依然要受到表扬。虽然你是个新兵,但你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大家都看到了。就冲你的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大家也都得向你学习。”可想而知,班长的赞美对董存瑞的鼓励有多大。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定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他们得到鲜花和掌声,无可非议。但是,那些失败落魄之人呢?有谁注意过他们?

失败者一样为了某个目标也艰辛地跋涉着,他们付出的并不比别人少,甚至比成功者还要多,但却因为这样或那样不可预知的原因,与成功失之交臂。虽然这是一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时代,但是对那些因失败而垂头丧气的人,我们难道能视而不见,不予理睬吗?这无疑又在失败者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更进一步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不能把目光只锁定在那些少数成功的员工身上,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所能想到的溢美之词全部送给他们,也应该重视那些曾经辛勤工作并为之付出的“失败者”,赞美对他们比对那些成功者更为重要。

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落下帷幕, 因为这一天,最后一个轴心国——日本将要签署投降条约。

在太平洋上的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人们翘首以待, 目睹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上午9时,盟军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出现在甲板上,预示着这个令全世界瞩目和激动的伟大时刻马上就要到来。

随后, 日方代表登上军舰,投降仪式开始了。

就在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即将代表盟军在投降书上签字时,他却突然停住了。现场数百名的记者和摄影师大惑不解,他们谁也不明白麦克阿瑟想要干什么。

麦克阿瑟转过身,招呼陆军少将乔纳森·温斯特和陆军中校亚瑟·帕西瓦尔,请他们走过来站在自己的身后。

麦克阿瑟的这一举动,让现场的许多人感到既惊讶,又忌妒。因为那两名军官占据的是历史镜头前最显要的位置。一般来说,应该属于那些战功显赫的常胜将军才对。而现在,这个巨大的荣誉却分配给了两个在战争初期就当了俘虏的人。

但很快人们就明白了麦克阿瑟的良苦用心。这两个人都是在率部下苦战之后,因寡不敌众,又无援兵,且在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更多人无谓牺牲,才率部下忍辱负重放弃抵抗的。从他们瘦得像两株生病的竹子的身体、憔悴的面容、恍惚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战俘营中受尽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残酷折磨。

虽然说战争胜利结束了,但作为败军之将的温斯特和帕西瓦尔同样也是英雄,他们为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样做出了贡献。

在麦克阿瑟的眼里,似乎仅让他们站在自己身后还不够,他做出了更惊人的举动。

他将签署英语日语两种文本投降书所用的5支笔中的两支分别送给了温斯特和帕西瓦尔,其余3支赠给了美国政府档案馆、西点军校和自己的夫人。

麦克阿瑟用这种特殊的赞美方式,向两位尽职的落难者表示尊敬和理解,向他们为保全同胞的生命而承受的个人名望的巨大损失和所受苦难表示感谢。

胜利者应该赢得赞美,而失败者也应该得到赞美的慰藉,这可以让他们治愈创伤,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不管是谁,如果能对失败者说几句赞美的话,那他必定将会被感激一生。因为,这就是“雪中送炭”的神奇力量。

成功与失败,强者和弱者,从来就不是永恒的,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变。所以,不妨多为那些尚未取得成功、暂时困难、失意者甚至失败者送去一份赞美和鼓励,他们比那些成功者更需要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