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没错,大丈夫能屈能伸,低头不低人。在特定形势下,聪明的低头,比做出头鸟,成为别人的靶子要明智的多。

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夺利的斗争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正是成就功业必不可少的心胸和谋略。

隋朝的隋炀帝十分残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因为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所以导致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

当时,唐国公李渊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归附。隋炀帝对他颇有猜忌。有一次,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他,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在不悦之中,心生猜疑。便向自己的妃子,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求证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于是更加谨慎起来。李渊曾多次担任朝臣和地方官,所到之处,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故意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后来,李渊成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在自己的实力弱于隋炀帝的时候,伪装自己,败坏自己的名声,降低自己的威信,都是为了避免成为隋炀帝的靶子。虽然忍了一时之气,但赢得了准备时间,最终异军突起,成为一代开国皇帝。

明朝的名臣张居正也是低头不低人的聪明人。明穆宗去世后,遗诏由高拱等人为顾命大臣,冯保篡改了诏书,改成高拱、张居正、冯保等人一同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君。

当时,朝廷中最有实力的就是丞相高拱和内宫太监冯保,张居正为了避免成为二人较量之中的靶子,总是表现得很低调,从不与之相争,甚至做出依附、谄媚之态,以求麻痹对手,为自己在暗中不动声色地结纳人缘,积蓄力量,登上相位做着准备。

内宫太监冯保按顺序本当升他为司礼太监,但因高拱推荐了其他人而落选,所以对高拱怀恨在心。冯保为人狡黠奸诈,但张居正依然以低姿态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

另一方面,张居正在高拱未当首辅宰相之前,就尽心与他结纳,两人互相钦佩,经常称赞对方的才能。等高拱做宰相之后,张居正又紧紧追随他,高拱为人性格直爽但倨傲,很多人因受不了他的役使而离开了,唯独张居正能够卑辞以事,始终没离开他。

高拱为了除掉内宫太监冯保,上书历数其专权的种种弊端,并做了其他准备,满以为可以一下子把冯保驱逐出朝。但张居正为了使二虎相争,暗中把一切准备情况都告诉了冯保,并表示会支持他。

第二天,朝廷大集群臣,宣读两宫及皇上诏书,高拱本以为计谋成功,谁知冯保早已向皇太后哭诉、列举高拱专权的罪状,太后当即拟旨,竟历数高拱的罪状,解除了高拱的一切官职。

高拱又惊又怒,悲伤地趴在地上不能起身,张居正连忙把他扶起,雇了一辆驴车把他送走。此时的张居正,依然在高拱面前扮演着卑微的“随从”角色,因为他知道,过早地暴露自己依然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只有长久地保持低姿态才能长久地处于优势地位。

后来神宗亲政,重理高拱旧案,赠他太师头衔,追加文襄名号,张居正借机向朝廷请求恢复他的官职荣誉。神宗对张居正大加赞赏,就这样,张居正在宫内宫外,先朝今朝,都游刃有余,稳稳当当地升官。

低头不低人,在强势面前低一下头,不仅不会让自己矮人一等,还能赢得别人的信赖,降低对手的警觉,避免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实在是英明的选择。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在老板手下工作,就一定要学会低头。如果与老板发生冲突,即使你当时忍无可忍,但只要你不想“走人”,那就千万不要在你的老板面前逞能,小心成为老板出气的靶子。

小黄是大学生,毕业后在一家贸易公司上班。小黄自认为能力很强,也很上进,工作十分努力,但不知为什么,几年来与自己一起进公司的人,有的已做了主管,自己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其实,同事们都知道其中的原因,只是总不肯低头的简强自己不清楚。

有一次,小黄的主管正和公司老板一起检查工作,当走到简强的办公室时,他突然站起来,对自己的主管说:“经理,我有个意见不得不提,我发现咱们部门的管理比较混乱,有时连一些客户的订单都找不到。”也许他说的是事实,但此时此事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不要因为年轻气盛而当众让你的主管出丑和难堪,即使他有很明显的错误,也要忍一时之气、低一时之头,如果你一旦成为了别人的靶子,那么就离你“走人”的日子不远了。

在强势面前低头,绝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也不要以为低了头自己就矮人一截。在办事的过程中懂得如何避免成为别人的靶子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