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

其实,从理财的本质和目的来看,女人理财与男性并没有区别,都是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自身的财务资源,最终实现财务自由。但因为女人特有的消费习惯以及她们在社会、家庭中所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不同,使得女人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更为重要。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女人和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这是因为大多数女性朋友掌握着家里日常消费支出大权,又特别容易受到商家打折、促销、返券、抓奖等各种**。要知道,少花一元钱,就相当于多挣到一元钱,而少花一元钱要比挣到一元钱容易得多。因此,女性朋友应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别让钱从你的指缝间溜走。

尝试做到以下几点,也许会为你挡住指缝间溜掉的钱,这也应算是理财的一种吧!

1.消费前先问五个“W”

商场对女人来说总是充满**的。特别是节假日一到,商场都拼命地打折;夏天没过几天,夏装就开始大减价;冬天才刚开始,冬装就要换季大促销了,你的钱包抵挡得了那么多**吗?会不会一个月刚过一半就变得瘪瘪的。怎么办?有没有购物秘诀?国外有学者归纳总结的关于购物的五个“W”。消费前先用这五个“W”问问自己,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量入为出,合理地选购商品了。

(1)Why(为什么要买)。一般说来,家庭的月收入首先要保证生活开支,而后才能考虑发展消费与享受消费。杜绝攀比、跟风,否则,以“人之入”量“己之出”,势必使消费结构偏离健康态势,导致捉襟见肘。任何一个家庭在添置物品之前,尤其是购买那些价格较高,属于发展性需要的商品时,总是会郑重地权衡一下是否必须购置?是否符合家庭成员的共同需求?是否为家庭的经济收入和财力状况所允许?

(2)What(买什么)。从生存性需求来看,柴米油盐等属于非买不可的物品;从享受性需求来看,美味可口的高档食品,做工考究的精美服饰要与自己的经济实力挂钩;从发展性需求来看,高级进口的音响、超平面屏幕彩电、真皮沙发等,虽是生活所需,但也并非“必需”,而家庭中年轻成员的教育开支则应列入常备必要项。因此,添置物品应该进行周密的考虑,切不可脱离现实,盲目攀比,超前消费。

(3)When(什么时间去买)。买东西选择时机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夏天的时候买冬天用的东西,冬天时买夏天用的东西,往往价格便宜又能从容地挑选。有时有的新产品刚投入市场,属试产阶段,往往质量上还不够稳定可靠,如为了先“有”为快或为了赶时髦而抢先购买,就有可能带来烦恼和损失。不急用的物品,也不要“赶热闹”盲目消费,不妨把闲钱存入银行以备应急,等到新产品成熟或市场饱和时再购买,就能一块钱当做两块钱花,大大提高家庭消费的经济效益。

(4)Where(到什么地方去买)。一般情况下,土特产品在产地购买,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货真价实;进口货、舶来品在沿海地区购买,往往比内地花费要少。即使在同一地区的几家商店内,也有一个“货比三家不吃亏”的原则,购物时应多走几家商店,对商品进行对比、鉴别,力争以便宜的价格买到称心的商品,只要不怕费精力花时间。

(5)Who(什么人去买)。家庭的采购总管往往都是女人在担当。女人除了自身的消费外,父母、子女、丈夫等家人的生活需求也大多由她们来安排和满足。女人在购物时,首先考虑的是实用因素,其次为价格和品牌。但如此“一刀切”似乎也不合理,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买生活必需品、副食品及服装和**用品等,做妻子的往往比丈夫精明;而购买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似乎做丈夫的比妻子内行些。

常言道:“大富由天,小富由俭。”消费前先问自己五个W,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分析自己的消费心理,审时度势,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以经济实惠、节省开支为指导思想。做到了这些就不愁做不好家庭消费这本明细账,小日子也就能越过越红火。

2.不盲目购买名牌

买名牌产品会花很多钱,所以不要盲目购买。时尚女人们若想要消费时物超所值,购买前不妨先仔细想想,怎样让你的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1)东西的价与值是否相符。购买物品的“价”与“值”一定要相当。价超于值,表示买贵了,是冤大头!如果值超于价,则是捡到便宜!而价与值相当,那就是买得合理、划算。其实,一旦价格超出了价值太多,就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买牌子了。所以,重点在于商品的品质,并不是名牌就是值得买的。

(2)利用打折期间买到物超所值的名牌。其实,较符合价与值相当原则的一般是平价的名牌,在打折期间,甚至比仿冒品还便宜许多,但是品质却比仿冒品好。而且,还可以试穿,不像仿冒品在路边只能凭目测。

名牌打折其实不难碰到,很多名牌专柜通常都会配合商场进行换季甩卖,有时也有“花车特价品”,所以,偶尔逛一逛商场的特卖场,都可以捡到便宜货。

(3)钱要花在刀刃上。价格与品质相差甚多的名牌最好不要买,如果价格与品质相距不是很大,比如打折后的正牌其实比仿冒品贵不了多少,那就该选择买正牌。

总之,只有在价格打了折扣时,买名牌才符合理财的原则——划算,让钱财发挥最大的效用。

3.网上购物谨防被骗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坐在电脑前,只需用纤纤手指轻击键盘,就有人把穿的、吃的、用的……统统给你送到家门口,而且优惠多多。这就是网上购物。

有人觉得网上购物不安全,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作为消费者,无法真实地接触到商品,缺乏一种真切的感受。所以,在尝试这种最先进的购物方式之前,首先应该明白什么东西适合在网上买,什么东西不适合。

由于网上购物完全是在消费者不直接接触商品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对商品的质量、质地、规格、外观等都缺乏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很多商品的直观感受是文字描述所无法代替的。因此,一般来讲,网上购物比较适合那种标准化的、基本不存在什么质量问题的产品。

如果你要购买书籍(最好是对此书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光盘、软件,那么选择网上购物就很合适,可以在家轻松享受服务。还有一些著名品牌的商品也比较适合网上购买。而像服装等需要消费者亲自体会穿着效果的商品则不太适合在网上购买。还有很多高档消费品,一般消费者是比较慎重的,也不太适合在网上购买,因为这类商品需要多方咨询、比较,而网上购物在这一点上就显得不足了。

关于付款,可以教你一个省钱的好方法。目前在网上购物一般是要收取一定的送货费用的,所以进行网上购物不妨和朋友或同事共同购买,一次送货,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配送费,而且大家一起买还可能获得网站提供的优惠。如果你对现在的金融体系不是很放心,建议你选择“货到付款”的付款方式。

网络以快捷免费的特性成为二手商品资讯传递的最佳媒体,只可惜部分网民的道德水准较低,网上二手商品交易中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充分保护自己,不让自己的钱白白打了水漂。

(1)在交易前先了解一下卖方的信用度,以防上当受骗。

(2)如果看中一样东西,可以直接和卖方用E-mail联系,告诉他你愿意出的价。

(3)如果卖方的介绍不够详细,也可以给他发E-mail,提出问题,另一个办法是在留言簿上留言,卖方一般都会及时回复。

(4)有的网站有“出价代理系统”,只要在竞买时选择“要代理”,并填入自己的最高心理价位,网站就会自动为你出价,免得你因为无暇顾及而错失良机。

总而言之,在网上购物应以技术含量较低、较为标准化、基本不存在什么质量问题的商品为主。如名牌化妆品、书籍、CD等,而对于大型家电、二手电脑等有一定技术含量或一时无法完全了解的商品,还是不宜在网上购买。

4.省钱消费的小技巧

省钱不一定要节衣缩食,掌握了消费的小技巧,你同样可以在保持一定生活水准的同时,省下该省的钱。这是生活中应有的智慧。

下面列举一些省钱消费的小技巧,可供女性朋友参考。

(1)不要随便花小钱。大钱都是由小钱组成的。百万元是一元一元叠起来的。除非你有意外之财。否则,还是按照传统的办法: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更为现实一些。我们来算一笔小账,假如因为今天起床晚了,只好打出租车上班,一个月有5次的话,每次30元钱,总共150元。实际上一个月150元确实不多,但是不要忘记了,你每个月花的小钱可绝不是打出租车上班这一项。比如每个月你可能还要有5次是因为懒得做饭而在餐馆吃,这样,一次80元的话,就要有400元。如果再有类似的小事情花上两个200元的话,加起来就有950元,如果每个月你的薪水是3000元的话,950元已是你薪水的1/3了,相信你不会认为这是个小数目了。

(2)不要破坏已制订的消费计划。每个女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漂亮的衣服或者装饰品,就爱不释手,虽然这个月已花了不少钱,知道不应该再买了,但是,你会对自己说:“这件衣服实在太漂亮了,如果不买的话,下次就不会遇到这么适合自己的衣服了”、“我可以从吃饭的钱中省下这笔钱”、“只买这一次,下不为例”。

实际上这笔花费数目一定不会太小。如果已制订了消费计划,而不执行的话,你会越花越多,钱自然而然就会从你的手指缝间溜掉。

(3)付账时最好用现金。信用卡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也让许多人进了信用卡的陷阱。每次花钱都不痛不痒,只是那么一张卡片在那儿划一下,就有许多的东西可以让你拿走,你花起钱来就不会那么心疼,于是你的支出不知不觉就增加了。如果每次花钱用现金,会让你心疼不已,100元很快就变成了50元,50元又不知不觉变成了10元,你的感觉会大大不同。

如果你是一个进入商场就会变成购物狂的女人的话,不妨用现金付账来约束一下自己。花钱让你心疼,无疑会控制你愿意花钱的坏习惯。

(4)当家方知柴米贵。一般来说,妻子掌管家里的财务大权。但也有许多妻子是甩手掌柜,对家里的财务状况一概不管。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做妻子的你,就当一回家。当了家,就会心疼起钱来。

(5)每个月都固定存上一笔钱。这是一个许多人和家庭都采取的好办法。它不在于钱存多存少,只要存就好。这样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实施这个方法的关键是一定要坚持每月都存。除非遇有特殊情况,正常情况都要坚持。

(6)发工资一周内最好不要逛街。在发工资的最初几天,女人们往往都爱往商场钻。这绝不夸张,兜里一鼓,女人们往往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购物欲。要学会延迟消费。试试看一下,如果把你的购物想法延迟一两个月,你会出现什么情况?聪明的你,手中总是握着大把的钞票,那时,你心里的感觉真的会不一样啦!

(7)把零钱收拾好。每次换衣服、洗衣服、整理屋子的时候,你都会收拾出一些零钱,少了这些或多了这些都对你的生活没什么影响,把这些零钱集中在一个盒子里,月底清点一下,也许会有200元左右。别嫌麻烦,全数存入银行,不知不觉就积累了一笔不大不小的钱,那时候这钱就像是天上掉下来似的了。

(8)超市购物省钱技巧。精明的超市经营者无时无刻不在运用各种营销技巧来“算计”消费者。他们研究顾客的消费心理,琢磨顾客的消费习惯,在商品布置上尽量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

有些女人逛起超市来,经不住**,这也要,那也要,拿的时候掂不出钱的分量,算起账来往往吓一大跳:哇!怎么会花这么多钱!虽说过了把“购物瘾”,但钱包也空瘪了许多。有很多顾客,就是在这些刺激消费的心理战中败下阵来,疯狂地采购,情不自禁地把钱撒向超市。那么,如何才能防止钱包瘪呢?

①进门之前好好计划。超市货架是经过商家精心布置的,就是为了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如果身上带了很多钱,难免要疯狂采购一番。事实上,很多吸引人的商品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建议你去超市之前先将要采购的物品一一列出,大概算一下要用多少钱,带够买计划物品的钱即可,最多稍稍留点儿富余,这样也就没钱见什么买什么了。

②打折商品三思而行。超市经营者喜欢用大幅的海报和煽情的语言提醒顾客,现在正有削价、处理、优惠、促销等特价销售活动,有时特价商品的价格还要用彩笔标出,并在原价上打折,让人觉得买了折扣商品就好像赚到了差价似的。

其实打折、减价均是商家促销的一种手段。俗话说:“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有些超市减价的食品大都是快过期的,如果贪图便宜过多购买,一下子又吃不完,就会有变质的危险。

③明白价格真相。会经营的超市把可乐、洗发液一类的生活常用品的价格定得比较低,因为这些商品的市场价格百姓都很了解,如此定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顾客认为这家超市的东西很便宜。其实这类商品各家超市的价格不会有多大差别,低也低不到哪儿去,真正需要比较的是自己所要购买的商品,是否真的低廉实惠。

④最好使用手提篮。大大的购物车,装货量出奇地大,带上它在超市里购物既轻松又方便,的确不错。你一见到喜欢的东西就往购物车里扔,购物车是“毫无怨言”,可一到收款台准吓你一大跳。用手提篮如何呢?手提篮无形中从重量和体积上提醒并限制了购物的量,何乐而不为呢?

⑤尽量别带孩子逛超市。孩子们是超市的宠儿。为了吸引孩子,超市往往把食品和玩具等货柜摆得满满的,各种造型和色彩的商品都有,让孩子们拿起这个还要那个,总是不满足。甚至在收款台前也堆放了糖果和小玩具,家长带着孩子排队交款时,孩子就不免会提出再要上几种糖果。为了免去不必要的开支,最好别带孩子逛超市。

⑥尽量少往超市跑。既然一到超市就容易抵抗不住**,超支消费,那还是少去为好。最好定期去超市,一周或半个月去一次。平时把需要购买的家庭必需品及时记下来,然后集中一次购买。逛超市次数少了,流出去的钞票也就控制住了。

(2)按时间购物。购物时间不同,价格也有差异。聪明的女人总是选择最佳的购物时间,用比较少的钱去买她们喜爱的商品。

①在淡季购物。许多人在孩子开学前都进行一次大采购。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糟糕的做法,因为这时候许多商品价格比较高。一般说来,淡季商品比较便宜。在寒冷的冬天买游泳衣,在湿润的夏天买大衣。购买你当时用不着的东西看似违反常理,但那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许多商店,每年的7月份和1月份都会有一次惊人的大减价。

一些小商店也会进行季节性打折——1月和7月的清仓处理,为下一季的衣服上市腾出地方。这些折扣有时可以达到50%~80%。

②按月购买。有些大型的百货店总是根据时间表进行打折销售。他们按墙上的日历安排减价活动。如果在某一特殊月份没有按计划进行打折销售,他们会提前开始减价。

当你想要在市场上买一件棉衣,最好能遇到旺季前的打折活动。商家刚经过七八月份游泳衣的热卖,就立即拿出下一季的棉衣,以可观的30%的折扣削价销售。你不妨去试一下。

你还可以根据这份日历明智地安排你的购买计划:

1月:靴子、帽子、围巾,家庭用具。

2~3月:冬天穿的毛衣(打折更多),常穿的衣服。

4月:春天的用品,紧身衣和短袜、床单。

5月:游泳衣和其他用品。

6月:太阳镜、手提包。

7~8月:床单和褥垫,夏天的用品,包括短裤,反季降价销售的商品,背心、短袖衬衫、裙子、凉鞋、冬天的外套。

9月:厚粗棉布衣服。

10月:冬季用品,夹袄、女式套装、冬裤、秋衣。

11~12月:皮手套,开司米羊毛围巾,餐具。

③按天购物。一周主要用来购物的两天是星期二和星期五。

星期二,大型的百货商店总能找到理由进行削价销售。诸如热浪暂停,所有手表降价40%。或者是×××节前夕大削价,所有寝具及褥垫降价20%。剪下报纸上的这种减价广告,别理会上面的日期。虽然商家声称打折从星期四或星期五开始,但打折的衣物早在星期二就已经加上标签了,就在星期一,经理结束他们决定削价商品的会议之后,趁大家蜂拥而来之前赶快先下手为强。

还有星期五。吉奇?格拉是《幸运》杂志的一个编辑,她说她最喜欢在星期五购物。一些周末的打折活动从周五晚上就开始了,经过一周的工作,这是犒劳自己的好办法。你可以最早买到那些打折的衣服,商店这时候通常是空****的,你可以在辛苦的工作之余好好地轻松一下。

挣钱不易,花钱更难。这里所说的花钱是指会花钱。乱花钱谁都会,会花钱才是真正的学问。所以,女性朋友在日常的消费当中更要注重节约,合理地利用手中的每一元钱,不要随便浪费,让每一元钱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5.抵制广告的**

现代社会媒体发达,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商家不惜重金筹拍广告,以赢得消费者。而感性的女人们,又很容易被广告打动。面对广告的**,女人应提高警惕。

(1)女人易受广告影响。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告诉各家百货公司:“要在你的所有广告中,体现出你的公司能使家庭妇女成为一个更有魅力的女人、一位更好的妻子、一位优秀的母亲。要利用广告来解释:你的商店会如何帮助她实现她最期望的那种生活。”

这份调查报告进一步指出:“如果说商店是妇女生活的学校,那么广告就是教科书。她们对这些广告怀有一种无穷无尽的期望。这些广告给予她们这种幻觉:她们和这个无生命物体的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保持着联系。通过这些物体,她们表现了那么多那么大的冲动……”

女人是社会消费的主体,是消费者的主流,因此广告也总是抓住女人,将女人作为它攻击的主要目标。而令商家感到幸运的是,女人又总是经不起广告的**。

女人对商业广告的抵抗力只有三天。三天过后,女人就要向商业广告缴械投降。

一个女人,当她从广告中得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服装款式或流行布料时,第一天她还能沉得住气;第二天再见到这个广告,就动了购买的念头;到了第三天,她就会下定决心,付诸行动了。

女人还是最好的广告传播者。女人经常呼朋唤友来闲话家常。只要一个团体中的几个人率先购买了一件衣服,其他的伙伴便会群起效仿。因为女人一看到别人都买了,如果自己不买,就会觉得自己仿佛不再被这个团体接纳了。

(2)广告影响女人消费者的机制。女人看广告是出于好奇,觉得好玩儿。面对特价广告,尤其零售价与特价之间的巨大差额,女人一定会怦然心动。看到那种有产品目录、价格差异、限时特卖的广告时,能够不心动的女人实在少之又少。因此,流通零售企业的老板们,总是在千万种的商品中,每月寻求一二十种产品推出定期特价,以迎合女人的消费心理。

如果向女人推销物品时,附上一句“这是所推荐的”,或者是“这是××做的广告”,或者“也用的是这种产品”,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她们的心目中,这便代表了绝对的权威。其实,这样的权威并不具备多强的说服力,它只是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而已。就像在医生的开业招牌上,总是喜欢特别注明“医学博士”,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权威性,自然地也比较容易赢得患者们的信赖。而且,女人对某些产品上所标识的“这是国内第一部……”、“在领域,这在目前还是前所未有的……”之类的话语,赋予的信赖度极高,自然也就极容易禁不住广告语的**,大掏腰包。

所谓的权威,在女人们的眼中,即代表了不会有差错的意思。她们会认为,既然厂家能够请得起某某明星来做广告,而某某明星也乐意为其产品打广告,必定会是权威的厂家,有实力的厂家。女人们根据广告,根据明星的权威之言,放心地作决定购买,即使最后仍然有错,她们也只会对自己决定的过程产生自责,而不会怪罪于权威。这就像女人拜神,即使信了神的指示而不能如愿以偿,也只会怪自己的心不诚,意不真,而绝不会错怪神灵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自所喜欢的明星,女人们又会对他们加倍地投以注意的目光,包括他们的方方面面。人们摆脱不了明星的魅力攻击。商家正是充分地意识到了明星对公众拥有这样的影响力,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各种仪式上向明星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衣饰以推广影响,促进消费,这也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印象中第一次对明星介入IT类产品广告产生兴趣好像是张曼玉为爱立信的手机拍摄的广告。那是俊男靓女的故事,拍了三个版本,并在中央台一一播出,引起了轰动效果。片中那灯红酒绿、衣影鬓香的所谓名流生活,更令手机这一当时的稀罕物儿成为“高质量”生活的代名词,这一潜移默化的概念影响亦使得当时人们以拥有一部手机为身份的代表和象征。

美国有一些杂志在分析公众对明星的崇拜心理时认为,一般的美国民众对喜爱的明星有三种心态,其中之一是因为喜爱,于是处处模拟,从发型到衣着到所用的生活用品,都尽量紧紧地模仿、追随,以期在心理上有一种“明星即我,我即明星”的满足感。

(3)掌握预防欺诈性广告的技巧。消费者具有丰富的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知识是识别欺诈性广告的关键。除此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也还有许多预防欺诈性广告的技巧。

①了解市场行情,货比三家。如今,铺天盖地的广告使得消费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广告越做越滥,“牛皮”越吹越大,越吹越玄,要辨别广告的真假,从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多种多样的服务中挑选到质量好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必须学会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不怕没好货,就怕货比货,货比三家不吃亏。货比三家首要的是比质量,其次才是对价格、颜色、售后服务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当然,并不是对所有的商品都要进行比较,对价格较低的日用品,比如食盐、香皂等,大小商店均有销售,价格透明,差距不大,就没有必要进行比较。而消费者具有明显多样化需求和有明显品牌差异的商品,如服装、彩电、冰箱和空调等,就有必要进行比较鉴别。

②理性对待广告。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广告良莠不齐,欺诈性广告泛滥成灾,使得消费者对广告真假难辨。在此情况下,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对所有的广告一概不信,又不能为欺诈性广告所误导,轻易地上当受骗。而只能理性地对待广告,鸡蛋里面挑骨头,才能避免上欺诈性广告的当。

比如,某房地产广告称“距离市中心只有10分钟车程”。你就要多想一想,这10分钟车程究竟是坐私家高级轿车,还是坐公共汽车;是深夜里坐车,还是在上班高峰时间坐车。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又如某地一家生产热水器的厂家,聘请香港影视明星打广告,明星边示范边娓娓道来:“我用过许多牌子的热水器,××牌是最好的。”仔细推敲一下该广告就会发现问题,热水器是耐用品,一般不会频繁更换,难道明星有更换热水器的癖好吗?否则她怎么会用过许多牌子的热水器呢?何况“最好”也是非常笼统和缺乏依据的。

再如某地一制药厂在广告中声称该厂的增高鞋垫对促进青少年身体发育效果显著,长期使用一般可以促进人体增高几厘米左右。理性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广告的不实之处,人体的生长发育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单凭小小的鞋垫就可以使人增高几厘米,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更何况还要“长期使用”。“长期使用”究竟是多长呢?是一年半载,还是终身使用才行呢,不得而知。

③立足自身的实际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女人走进超级市场、购物中心或百货公司,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面对“省优部优国优”、“全国销量第一”的广告**,变得六神无主,无所适从。有的女人对“清仓大甩卖”、“黄金机会,最后两天”,甚至是骇人的“大放血”、“跳楼价”之类的招揽广告,缺乏抵抗力。当群体性的购买发生之时,就忘掉了自我,从而盲目地加入到抢购大军之列。上述两类消费者就很容易上欺诈性广告的当。我们应当清楚地了解,广告人在设计广告时,运用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统计学、美学以及声学、电学、光学等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但是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强广告的艺术效果,以扩大广告的号召力,推销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更不用说那些无中生有的欺诈性广告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广告,消费者应当了解市场行情,立足自身的实际和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做一个老练的消费者。比如购买微波炉,面对各种各样的品牌和“节能省电,安全可靠”、“功能齐全、操作简单”、“大功率”等广告语,一定要认真分析。其实,也并非功能齐全和大功率就符合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者应根据用途、家庭人口及经济条件来决定。功能选择多价格当然贵,机械式单功能型价格便宜,其功能也够一般家庭使用。至于功率也不是越大越好,消费者应当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定。只有这样,才会在购买行动中冷静理智,也才不会上欺诈性广告的当。

④多渠道了解,以防上当。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无法对产品的性能有很深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商品和服务,一般老百姓很难精通。因此多渠道了解真实情况对于防止广告欺诈是非常必要的。在购买大件商品、高档商品或新型商品时,你如果感到自己没有把握,可以四处打听打听,或者找已购买过该类商品的亲戚朋友了解情况,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找专家咨询有关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上欺诈性广告的当。如有的商家的“九折优惠”、“八折酬宾”,看似很有吸引力,请教经济专家就会明白,商业零售的毛利一般是10%~20%,至多不会超过30%,打八、九折的商品,要么可能是广告欺诈,要么可能销售的是假冒伪劣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