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来都是犹太人的头等大事

犹太民族的智慧与丰富的知识除了具有学习和求知的传统这样的“软”的东西外,在“硬件”上,则表现为他们遵奉着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犹太人四处流浪,他们的“学校”也随着他们迁移,在居无定所的恶劣环境下,犹太人从来没有忽视教育,而是将其列为第一位的大事情来做。

从历史上看,犹太人很早就实行了义务教育,称得上源远流长。

从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敬重程度,任何人都不难想象出教育的场所——学校,会在犹太人生活中具有何等的地位。

在1919年,犹太人正同阿拉伯人处于日趋激烈的冲突之中,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便在前线隆隆的炮火声中奠基开工。此后连绵不绝愈演愈烈的冲突,并未能阻止这所大学在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犹太人中有个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义务是教育子女。20世纪初,移民美国的犹太女性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因为她们要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而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却把孩子当做工作的好帮手,其结果是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是学习成绩优秀、行为良好。

每个犹太人的家庭,为了子女的求学,往往不惜倾家**产;国家对教育也有严格的规定和优惠政策。以色列的《义务教育法》规定:5~16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如本人愿意,到18岁仍可享受免费教育。重视教育,成了犹太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以色列历届领导人一直把“教育立国、科技立国”作为追求的目标。梅厄夫人说:“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夏扎尔说:“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伊扎克更直截了当地说:“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投放了较高的经费,始终高于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在一个四面战火、困难重重且军费开支相当高昂的国家,教育投资能达到这一水平,的确难能可贵。

以色列的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凡是参观过其大学的外国人无不为其优美的校园、宏伟的建筑、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藏书而赞叹不已。

今天,人口仅400多万的以色列却拥有六所跻身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海法大学、本古里安大学和巴尔伊兰大学。

犹太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学校的建设,除了他们具有那种“以知识为财富”的价值取向之外,更高层次上,还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无异于一口保持犹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塔木德》中记载的三位伟大拉比之一,约哈南·本·札凯拉比就认为: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公元70年前后,占领犹太国的罗马人肆意破坏犹太会堂,图谋灭绝犹太人。面对犹太民族遭受的空前浩劫,约哈南殚智竭力,想出一个方案,但必须亲自去见包围着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的统帅韦斯巴芗。

约哈南拉比假装生病要死,才得以出城见到罗马的司令官。他看着韦斯巴芗,沉着地说道:“我对阁下和皇帝怀有同样敬意。”

韦斯巴芗一听此话,认为侮辱了皇帝,做出要惩罚拉比的样子。

约哈南拉比却以肯定的语气说:“阁下必定会成为下一位罗马皇帝。”

将军终于明白了拉比的话,很高兴地问拉比此来有何请求。

拉比回答道:“我只有一个愿望,给我一个能容纳大约十个拉比的学校,永远不要破坏它。”

韦斯巴芗说:“好吧,我考虑考虑。”

不久以后,罗马的皇帝死了。韦斯巴芗当上了罗马皇帝。日后当耶路撒冷城破之日,他果然向士兵发布一条命令:“给犹太人留下一所学校。”

学校留下了,留下了学校里的几十个老年智者,维护了犹太人的知识、犹太人的传统。战争结束后,犹太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于这所学校而得以继续保存下来。

约哈南拉比以保留学校这个犹太民族成员的塑造机构和犹太文化的复制机制为根本着眼点,无疑是一项极富历史感的远见卓识。

一方面,犹太民族在异族统治者眼里,大多不是作为地理政治上的因素考虑,而是文化上的吞并对象。小小的犹太民族之所以为反抗世界帝国罗马而起义,其直接起因首先不是民族的政治统治,而是异族的文化统治,亦即异族的文化支配和主宰:罗马人亵渎圣殿的残暴之举。

另一方面,犹太人区别于其他民族,首先又不是在先天的种族特征上,而是在后天的文化基因上。在一个犹太人的名称下,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至今作为犹太教大国的以色列向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敞开大门,因为接受犹太教就是一个正统的犹太人。

我们完全可以说,为了达到这一文化目的,犹太人长期追求的,不仅仅是保留一所学校,而是力图把整个犹太人生活的传统和犹太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从犹太民族两千多年来持之以恒、极少变易的民族节日,到甘愿被幽闭于“隔都”之内以保持最大的文化自由度,到复活希伯来语,再到基布茨运动,所有这一切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犹太民族的这种独特追求和这种独特追求中生成的独特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执著和维护!

也正基于此,犹太人才会认为没有知识的人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绝大部分犹太人学识渊博、头脑灵敏。在他们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在世界各行各业中生存。

在长期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为了信仰,为了生存,非常注重学习,始终把对子女的教育视作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事业。他们明白,在异国他乡没有文化知识是很难站得住脚的。资料显示,世界上任何角落,只要有犹太人的地方,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总是最高的。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是敬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一种宗教像犹太教那样对学习和研究如此重视。因此,犹太人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胜于非犹太人的家庭。这也是犹太人为什么那么优秀的一个主要原因。

爱因斯坦的成就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得益于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

因为崇尚智慧,所以犹太人爱书的传统也是历史悠久、深入人心的。在《犹太法典》中有许多关于书的良言:

“生活困苦之余,不得不变卖物品以度日,你应该先卖金子、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后一刻,仍然不可出售任何书。”

“即使是敌人,当他向你借书的时候,你也一定要借给他,否则你将成为知识的敌人。”

“千万不要使用会伤害书本的书签。”

“把书本当作你的朋友,把书架当作你的庭院!你应该为书本的美而喜悦,采其果实,摘其花朵。”

对于犹太人来说,书本就是知识,他们视书如命。公元1736年,拉特维亚的犹太人区订立了一项法律,规定当有人来借书时,不把书本借出的人,都要被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