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教育智慧

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是非常独特的,这使犹太人创造了世界奇迹。独具特色的犹太人的教育,蕴涵着足以启迪全人类的教育智慧。

1. 好学即敬神

犹太人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最甜蜜的。典型的犹太人家庭有个风俗就是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略谙世事的儿童去舔,这意味着尝到“知识”的甜蜜。

在古代,这种风俗是一种非常正式的仪式。孩子们头一次进教室上课,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们会分给他们蜜糕、苹果和核桃。所有这一切,都旨在使他们在学习上一开始就尝到甜头。

这种仪式已成为历史,现在几乎没有犹太家庭这样做了。但透过远古的仪式,人们可以窥见犹太人对学习的重视态度。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是敬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一种宗教像犹太教那样对学习和研究如此强调。由于把勤奋好学提到敬神的高度,犹太人在自己“信仰”的鞭策下,形成了一种几乎全民皆热爱学习的风气。

无论是富还是穷,每个犹太孩子都会有一个存钱的小盒子,但是这钱不是给自己用的,而是专门给乞丐留的。犹太人说:“许多乞丐的衬衫里就藏着智慧。”因为包括乞丐在内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读书。

由于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特色,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举世公认酷爱读书的民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每人平均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数,以及每年每人平均读书的比例上,高居世界各国之首,而且,每一个村镇都有布置典雅、藏书甚丰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正由于犹太人酷爱读书,使这个民族在亡国两千年以后又能复国,在颠沛流离中能够孕育出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这样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使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有惊人的比例。酷爱读书的结果,使得犹太人几乎人人都受过教育,文盲很少能发现。

2. 酷爱学习

智慧来自犹太人的宗教传统,所以在犹太人的心中,学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有人问犹太人这样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什么?”犹太人一定会回答说:“智慧。”

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所有的犹太人并不以此为重。一般来说,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更重要。

犹太人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增长智慧。犹太民族非常看重学问,但是与智慧相比,学问也略低一筹。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犹太人看来,这种人即使有许多知识,也派不上用场,而且,知识必须为善,做善行。如果用知识做坏事,知识反而有害了。为此,犹太人认为,知识是为磨炼智慧而存在的。假如只是收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等于徒然堆积许多书本而不用,同样是一种浪费。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人说,我的年纪太大了还学什么?或者,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这对犹太人说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因此,犹太人认为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的故事,是一个犹太人耳熟能详的故事:酷爱学习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犹太教则》,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他的愿望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完成心愿的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在几天之内,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让他感到难受的并不是饥饿,而是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趴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在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学生们很纳闷,为什么那么暗。

原来,西勒尔趴在天窗上,身上积了一层白雪,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趴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之前,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即使是一位最伟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犹太人一向认为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直到今天,很多犹太人仍秉持着这种信念。

3. 要按照孩子的特点训练他

犹太人认为,一个孩子在学习《圣经》上有进步,而在《犹太法典》上没有进步,那么就不能试图通过教他《犹太法典》来让他进步。如果他看得懂《犹太法典》,就不要逼他学《圣经》。要在他熟悉的事情上训练他。

在教育孩子时,拉比们认为,如果老师教的课程学生不理解,那么,老师不应该大发脾气,而应该反复重复课程,直到学生们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

在学习过程中,犹太人认为一个学生在听了好几遍课之后才能掌握所学的,他不应该在那些只听一两遍课就能掌握的同学面前感到羞愧。但是,这个学生的不理解的原因只能是因为课程本身就难或者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不足的情况,但如果学生在学习时粗心大意和懒惰,那么老师就应该斥责他们,用责备的话羞辱他们,并由此而激励他们。这就是老师的责任。

但是,老师不应强行给孩子们指令,因为指令只有在轻松愉悦地传达时才有效果。要给孩子们小小的奖励来让他们高兴。一个专心的学生会自己阅读,如果一个学生不专心,那么就把他安排在一个勤奋的学生旁边。一个老师应该在他的学生面前露出“破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们的才智,并探知学生们是否记住了他所教的东西。

同时,犹太人认为,作为学生也应该讲究学习的方法。犹太人对学生有一个著名的忠告:“不要说!如果有空的话我就学习。因为你可能不会有空。”

4. 爱书如命

犹太人是非常重视知识的,他们把书本当作知识,在《犹太法典》中有许多关于书本的良言,如“一个人在旅途中,如果发觉一本故乡人未曾见过的书,他一定会买下这本书,带回故乡与故乡人共享。”“生活困苦之余,不得不变卖物品以度日,你应该先卖金子、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后一刻,仍然不可出售任何书本。”“千万不要使用会伤害书本的书签。”等。

对犹太人来说,书本就是知识,所以他们视书如命。公元1736年,拉特维亚的犹太区订立了一项法律,规定当有人来借书时,不把书本借给他人的人,都要科以罚金。此外,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因为如果放在床尾,将是对书本的大不敬,这是绝对被禁止的。

正因为如此重视书本,才使犹太人成为非常有学问的民族。

5. 投资教育即是投资未来

犹太民族是个具有古老文明传统的民族,热爱知识和重视教育是犹太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就把教育作为复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在巴勒斯坦出现的犹太人组织是犹太学校。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就已建立了两所大学和许多中心小学。

以色列历届领导人一直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看做一个关系到民族能否生存的根本问题。教育立国、科技立国是以色列从成立之日起就追求的目标。他们认为,如果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建立一个模范的社会,则以色列在战场上将处于军事劣势,在国际上得不到尊重,也无法吸引犹太人来定居。这样,以色列就无法生存下去。

以色列建国后,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总理梅厄夫人说过:“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夏扎尔也曾经说过:“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伊扎克·纳冯则更直截了当地说:“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