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以爱心

婴儿的早期教育是一种追随教育。在幼儿初学的关键期,一旦丧失了适当的教育,其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婴儿在出生时,其大脑皮质的以下部分与成人已经相差不大了,但大脑皮质还需要继续发育。

在耶路撒冷有一个叫艾尼克斯的孩子,他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大病了一场,昏迷了二十四小时之久。医生断言可怜的艾尼克斯的脑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可他的父母没有被医生的话吓倒。他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让有病的孩子具有学习知识的能力,如何让孩子拥有想象的能力。

他们知道只要不让孩子的这种智力消失就还是有希望的。

艾尼克斯的父母通过种种努力以及对孩子的不放弃,终于使艾尼克斯在16岁时成了一个才华出众、反应敏锐、成绩优异的乐队指挥。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点很有特点,就是父母真诚地向孩子传递自己的一言一行,即使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想到这件事情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是不容小视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中国父母就向犹太父母学习吧,用自己满腔的爱来浇灌自己的孩子。

家庭是孩子学习与教育的起点。婴儿时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又好比是制造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什么比不用强制压迫而给予正当动机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了。唯有父母用心给予孩子深切的理解,才是正确的教育。父母应该悄悄用自己的意识激发孩子的意志。

生活中,母亲的言语、心态、动作会很敏感地传给孩子,形成孩子的能力与性格。母亲的日常言语行为,就是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母亲的职责就是观察孩子的好恶,在孩子的兴趣点上加以引导,如果母亲强迫孩子接受他不感兴趣的事情,只会起到负面的作用。采取强制或勉为其难的方法教育孩子是最有害的。

在犹太人的教育中,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妈妈是绝对不会迁就他的,还常常对孩子叱骂,打屁股,然后,不管孩子怎样哭闹都不再理会。在他们看来,孩子在两岁以前,脑组织尚未成熟定型,大人对他施以某种程度的“惩戒管教”,深具意义。而能做好这件事的却只有“管教严格的妈妈”。

孩子大约在两岁之后,自我意识就会形成,有了自己的意志。这时候,母亲应该变换角色,不再是那个严厉的妈妈,而是一个尊重孩子的、温和慈祥的母亲。这时如果仍然无视孩子的意愿,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一番热心教育的功夫就白费了。

父爱在犹太人的幼教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获得父爱,并得到父亲经常陪伴的孩子,通常在智能上发育较好。那些长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孩子,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较容易出现偏差,例如胆小怯懦、烦躁不安、精神抑郁或多愁善感。专家们称这种症状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获得父爱,可以使男孩较好地肯定自己的性别并进行“角色认同”。这种认同的结果使男孩更乐意模仿同性别的父亲,对其将来的性别认同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缺乏父爱,男孩的性格容易变得女性化,缺乏应有的男子汉气概,甚至于会造成心理异常。

父爱可以使女孩子成人后更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与事业。事实证明,对孩子自信心、进取心、不自卑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父亲所起的作用比母亲更为重要。

一个犹太商人如果打算让孩子经商,会给他一个独立的机会,让他独自做些小生意,并在一边默默地观察,不管成败,整个过程由孩子自己完成。但每一笔生意完成后,都要做总结,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孩子独立的能力,更使孩子具备了抗挫折、善于总结的能力。犹太商人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是希望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商业风格,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潜质。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经营意识其实从他小的时候就形成了。这与他父亲教育、影响是分不开的。洛克菲勒的父亲是个商业意识极强的人,他时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7岁那年,有一次独自在树林里玩耍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火鸡窝。他便萌发了自己养火鸡,在感恩节的时候自己家食用以及卖给邻居的想法。他本以为自己的想法会遭到父母的阻挠,结果没想到,父母非常支持他。

于是他靠卖火鸡赚到了一些钱。后来在12岁的时候,他还把他的储蓄贷给邻居家的小朋友来赚取利息。

洛克菲勒的生意头脑最初来自父亲的灌输,父亲从小就不断告诫儿子说:“人生只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

洛克菲勒在12岁的时候,就退学了。他几经周折,找到了一家叫休·泰德的公司。他的工作是会计助理。

从13岁当簿记员开始,洛克菲勒靠着其父亲对他从小养成的商业感觉和逻辑分析头脑以及出奇制胜的经营策略,终于成为垄断全美石油业的石油大王。

其实,父母想要孩子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并不需要天天挂在嘴边,而要自己作出榜样,让孩子模仿和感知。

这一经验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只知道对工作无休止地抱怨个不停,从来不去改善工作环境,这样只能让孩子得到这样一个印象:外界无法改变,能做的只是抱怨。

如果父母带给孩子的是一些积极的东西,孩子所获得的可能也是积极的东西。如果父母只满足于毫无新意的行为方式,对人生规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肯定也会继承他的这一人生哲学。

父母所要注意的是: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

为人父母是一件劳神的事,教育孩子需要付出无数的牺牲和持续的努力。

在耶路撒冷一所大学的家庭教育会上,一位叫彼拉大克的父亲说:“我每天都要花一小时的时间陪孩子做功课,这不仅能让孩子很快做完功课,还能培养孩子专注的能力。”

许多父母总是认为孩子最喜欢的是玩具,其实,孩子真正喜欢的是父母每天能和他交流、沟通。

许多犹太教育学家认为,孩子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倾听,与父母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因此,父母应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待在一起,这是交流的最好方式。利用饭后散步的这段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或回答孩子的一些问题,是再好不过的,这个时候,孩子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因此,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

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呢?

(1)倾听。孩子上托儿所或者由他人看管,分开一天,孩子一定有许多新鲜事想告诉爸爸妈妈,父母应抽出时间,听听孩子一天的经历,即使孩子不主动和父母谈,父母也应该主动找孩子谈,这也是培养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好机会。

(2)鼓励。孩子渴望听到鼓励的话,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要求。作为父母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纵然孩子只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应该给予鼓励。这样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得到力量。

(3)冷静。许多父母工作一天后,往往会由于劳累而感到烦躁或心情不好。有时会把这种情绪波动发泄给孩子。当看到孩子做了一些让自己恼火的事,就对孩子大动肝火,这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一个打击。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就责备孩子,否则,孩子可能从此不再和父母交流。

(4)理解。孩子如果倾诉了一些挫折、失意的事,在父母看来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如别人抢了他的东西,在幼儿园吃饭时,教师把他喜欢的碗分给了别人等,父母都应表示出相应的理解、同情。这样就会使孩子不愉快的心情得到宣泄和抚慰,以后孩子就更愿意和父母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