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应寓教于乐

在犹太教育中,方法的多样性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

犹太人认为,教育孩子要有紧有松,不要太苛刻,提倡寓教于乐。

一位犹太父亲带他的儿子去洗澡,当他们进入水池后,孩子冻得发抖,不由得大叫:“哎呀,爸爸,哎呀!”

父亲于是把他抱出来,用毛巾擦干了他,把他用毛巾被裹上。

身子暖洋洋的小家伙愉快地叫着:“啊哈,爸爸,啊哈!”

父亲深思着对儿子说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间的距离吗?”

父亲接着说:“当你跳进冷水池的时候,你第一个发出的声音是‘哎呀’,接着才是‘啊哈’。但当你犯罪的时候,你第一个发出的声音是‘啊哈’,然后才是‘哎呀’了”。

这位父亲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不要犯罪,而是形象地告诉孩子犯罪开始的感觉是“啊哈”——高兴极了,而最后的感觉就是“哎呀”了——难受死了,从而启发孩子不要犯罪。

犹太人推崇寓教于乐,自始至终强调启发孩子的先天智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在实际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并掌握文化及经商知识。给孩子加重负担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效率。这种启发式教育的模式很值得家长借鉴。

重视孩子的“模式学习”

一位名叫洛伦斯的犹太生物家曾做过如下实验:

他将一些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鸭子与它们的母亲分开,让它们分布在他的周围,他在它们中间踱步。后来,当他故意走开时,那些小鸭子都会跟着他走,原来这些小鸭子把他当成了它们的“妈妈”。

此后,再把它们的母亲放出来,小鸭子也不理睬它们的妈妈。

原来,小鸭子存在一个认亲关键期,这个关键期是小鸭子出生后的十几个小时。在这个关键期内首先出现的动物会被它们当成“妈妈”。这就是动物的“追随现象”。

犹太人认为,人的一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一种是“模式学习”,即无意识的模仿学习,发生在婴儿0~3岁之前;另一种是“主动学习”,发生在孩子形成自我意识之后。

对孩子“模式学习”的特别重视,是犹太人获得高智商的最重要因素。

犹太教育专家说,婴儿有辨别母亲面孔与声音的能力。婴儿出生后的几天内,他的小眼睛就会睁开,这时他的视力非常差,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他能看清楚的只有自己母亲的脸,而兴奋的母亲往往会长时间注视自己的“小宝贝”。由于多次观看,母亲的“轮廓”会深深留在孩子的脑海里,这是孩子“模式学习”的结果。

婴儿的这种模式记忆能力,既是最原始的,更是最高级的智能。早期教育要重视婴儿的这些卓越能力,使孩子最为珍贵的能力得以保存。

多数犹太教育专家认为,婴幼儿具备非同寻常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比常人认为的要高得多,也要复杂得多。婴儿时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更是一切学习的基础。科学实验证明,婴儿从六周开始就已经懂得声音,并开始注意人的声音和物品发出的声响。由此可以看出,对孩子进行早期语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将来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学习的基础。

犹太教育学家巴维总结自己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时说:“人一生的教育再也没有比婴儿期更为重要了。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的头脑和身体得到充分而全面地开发。所谓孩子头脑的开发就是指尽早开始教孩子学习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工具,如果不能尽早开始教孩子语言,孩子的头脑就得不到很好地开发。我们若是在孩子六岁前加紧正确的语言训练,那么这个孩子的智能一定发展得很好。”

犹太教育专家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对一批满两周岁的儿童做智能测验,过了三年之后孩子满五周岁时,对他们再做同样的智力测验,以便比较他们的智力差异。结果发现:孩子们的智力发生了分化。于是,研究人员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结论是:在父母的职业、收入、居住环境等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孩子智力发展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父母与子女交流的时间长短和谈话次数的多少。

可见,丰富的语言刺激,是提高孩子智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父母应当早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母亲在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角色。

孩子在幼儿时期,母亲应多与孩子谈话,即便他们还不会回答,但这仍然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专家们建议妈妈们经常对着幼小的孩子自言自语:“我的小宝贝,快看,太阳出来了,多温暖啊!”“小宝贝,时候不早了,该起床了!”类似的一些琐碎话语,往往成为刺激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谈话时应该尽量消除背景杂音,以免孩子分心。

孩子逐渐长大一些后,就可以牙牙学语。这时的孩子常常词汇贫乏,甚至幼稚笨拙,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与儿童讲话,让他多听、多说,父母耐心地聆听,耐心地与之交谈,并且随时加以指导。

现在普遍有一种现象,就是孩子说话的时间越来越晚,这是因为孩子的成长必须经历几个阶段,如果不按部就班,跳过了中间某个阶段,就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障碍。

婴儿从零岁到一岁的这个时期,必须经过下面这四个阶段:

一是出生到三个月,只能躺着,手脚乱动。此时的孩子处于脊髓上方延髓发育阶段。

二是三到六个月,趴着爬行。此时的孩子处于脑桥发育阶段。

三是六到十个月,会用四肢爬行。此时的孩子处于中脑发育阶段。

四是一岁以后,会用手扶着东西走路。此时的孩子处于大脑皮质发育阶段。

上面这四个阶段,与孩子的身体发育阶段是一致的。假如孩子跳过四肢爬行的阶段,而直接开始用手扶东西走路,这表示孩子的第三个阶段的中脑没有发育完成便进入了大脑皮质发育阶段,这种结果导致中脑未发育成熟时,就已经五六岁了,于是,在语言学习上就会发生问题。

要治疗这种孩子,其方法就是让他重新练习婴儿时期所省略掉的那一个阶段,让孩子充分地爬行三个月,则原来尚未发育完成的中脑部分就会慢慢成熟。这对语言方面的能力极有帮助。

孩子有一段时间喜欢手脚并用。不要认为这是一种返祖现象而加以阻拦,家长应该让他自由发展。

我们知道,孩子话多、好动。这是因为,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沟通欲望,促使他们想明白更多的东西。现代生理心理学、脑科学研究表明,零到六岁不仅是儿童学习母语的关键期,更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过了这个最佳时期,那么学习第二语言就要相对困难得多。所以教育孩子尽快掌握并驾驭语言,是为人父母者应学的第一课。

培养婴儿眼睛对色彩的感觉,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很关键的一步。犹太教育专家利维坦的独生子是一名“天才”,在谈到育儿经时,他说:“婴儿稚嫩的眼睛对颜色极为敏感,有效地训练孩子的眼睛,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第一步。我第一次抱起我的儿子时,我发现他没有看我,而是很费力地向侧面看,我感到非常奇怪,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才发现他看的是我们刚买的婴儿车,是彩色的,我才明白孩子对颜色的敏感。从此以后,我提醒太太,让孩子首先认识色彩。我们让他首先看那些彩色的物品,如气球、布娃娃、闹钟。我们还经常抱他出去接触大自然,接触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我们给他喂奶的奶瓶有很多种颜色。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用他喜欢颜色的奶瓶喂奶时,他总是表现出很快乐的样子,他会用两只小手紧紧地抓住奶瓶,而且食欲也特别好。我们还为他买来各种颜色的小铃铛,用细绳子拴在他的手腕上,随着手的运动而产生声音,孩子又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为了让孩子分辨这些颜色,我们每周给他换一种颜色的小铃铛,并反复告诉他颜色的名称。后来,他伸手试图抓这些铃铛,于是,我们帮他拿到这些铃铛,通过这种方式,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就记住了各种颜色。孩子稍大一点儿,我们买来画报、助学卡片等给他看,想让这些色彩进入他的心灵,开发他的智力。儿子最初只是注意物品的颜色,渐渐地,他开始懂得些什么,我们非常高兴,逐渐加大了图片的难度,我发现他的进步非常快。我的儿子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进入这个世界,并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通过眼睛,这个世界在他的心目中一点一点丰富起来。这种教育方式最为直观,最有效。”

色彩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男孩子。因为,男孩与女孩相比,触觉敏感而色感迟钝,如果不从小培养男孩对颜色的感觉,那么他们成人后的色彩感将会非常迟钝。

犹太民族的每一个家庭,总会为他们的孩子准备一盒蜡笔,这盒蜡笔便是孩子们获得色彩感的最好工具。家长既可以用它教会孩子认识色彩,还可以教孩子绘画,加深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