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点一滴中训练孩子

犹太人认为在爱孩子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必要的行为训练,是父母的责任,但是要履行这个责任时,必须学习一点训练孩子的技巧。

犹太人认为,儿童是向环境提供的示范学习的被动的人。父母要对他们的子女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负有很大责任。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话,就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像对待一个年轻的成年人那样对待他们……让你的行为总是客观、亲切而坚定,永远也不要无缘无故地抱他们、吻他们,让他们坐在你的膝盖上。早上和他们握手道别;如果他们在课业上得到好成绩,高兴地拍他们脑门一下。”用不了一个星期,你就会发现,完全客观又亲切地和孩子相处是多么容易,你会为自己过去对孩子那种荒唐的溺爱而惭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孩子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买什么,但是你给他提点要求,他却不干;孩子特别“皮”,不听话,你给他讲道理,他也懂,但就是不肯照着做。

孩子不听话,成了如今教育的最大的问题之一。但孩子不听话,特别“皮”,究竟是谁造成的呢?犹太人认为还是家长自己造成的,而在家长方面的原因中,除了不恰当的溺爱之外,不懂得怎样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对孩子不要娇生惯养,这只是犹太人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变得懂事了以后,他们就永远不完全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的要求,除了那些保障他们身体健康的,如吃饭、喝水、睡觉、玩具以外,其他任何要求,都不要轻易满足,而要有条件地满足,他们手里随时都掌握着一些筹码——孩子非常需要、非常想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的、活动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把它们作为奖励物,在训练孩子时候使用。

物质的东西,如孩子特别想吃的食品,特别想得到的玩具,对大些的孩子,还包括钱;活动的,如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在家里一起玩,带孩子出去玩,允许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机等;精神的,如通过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做得对,对了就能得到赞赏、表扬,爸爸妈妈就高兴等。

由于手中握着孩子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一个好行为之后,犹太人就可以运用手中的筹码,作为奖励物,让孩子的需要暂时得到满足。孩子为了进一步得到奖励物,自然会进一步表现出好行为。犹太人把这个过程称做“强化”,我们看马戏时看到的动物表现出来的各种令人惊异的行为,如狗算算术,鹦鹉骑车,都是用这种办法“强化”出来的。人虽然不是动物,但人的行为也时时需要强化,不光孩子,大人也一样。你在工作单位表现好了,拿到的奖金多,或者评了先进,你以后就会继续表现好,否则,你就只能靠雷锋精神保持自己的行为了。

比如,到了吃饭时间孩子不能按时上饭桌,上了饭桌也不能好好吃饭,就可以进行训练。首先,手中必须有“筹码”,要和孩子讲好条件:“你想买玩具,好,只要你每天开饭时按时吃饭,好好吃,一个星期天天能做到,就给你买!”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不按时吃饭的坏习惯,要矫正孩子的坏习惯,也不是很难的事,但家长提出要求必须坚决执行,比如,吃饭时不能看电视,那就必须在开饭时坚决关掉电视,即使孩子哭闹,也必须关掉。当然,如果孩子看的电视节目是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连续片,可以尽量把开饭时间和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错开。

如果孩子坚持了一个星期好好吃饭,玩具买了,他的目的达到了,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好办,继续提要求:“好好吃饭,玩具就给你玩,不好好吃饭,玩具就收起来,不给你玩。”

犹太人很明白物质奖励是最低级的奖励,当物质奖励已经对孩子产生效果以后,要逐渐向活动性奖励和精神奖励转变。但是对幼儿来说,物质奖励是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把物质奖励和活动性奖励、精神奖励经常地结合起来,效果才能更好。

惩罚,是犹太人从另一个角度纠正孩子坏毛病和不良行为的好办法。犹太人惩罚孩子有三种方式:一是撤销物质性承诺,如收起孩子喜欢的玩具,不给买原来答应买玩具等;二是撤销活动承诺,如不带孩子玩,不给孩子讲原来答应讲的故事等;三是精神上的,如批评、斥责、情感上冷落,也就是暂时“撤回”对孩子的爱等。

举个例子,如果带孩子去商店,他看见了一个玩具,非要买,而你因为玩具太贵或认为那个玩具对孩子没有多大好处,决定不给孩子买,结果孩子在商店里大哭大闹,躺在地上打滚,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把孩子抱离商店,回家以后,采取冷处理,冷落他,让他知道他今天的表现让妈妈不高兴。等到孩子意识到妈妈为什么不高兴了,就可以给他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不给他买,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同时还要结合物质惩罚,如收回孩子爱玩的玩具,让孩子知道,他必须为他今天的“坏”行为付出代价。这样,不出几次,孩子就不会在商店里大哭大闹了。

有的家长可能说,如果我不给他买,他当时并没有大哭大闹,但是他回家不理我了,怎么办?首先可以说,这样的孩子一般属于那种社会智力较高的孩子,他们懂得利用自己的情绪变化赢得父母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对这样的孩子,犹太人会用更高超的智慧去解决,例如,待双方都冷静下来之后,可以利用吃晚饭与孩子爸爸谈话的方式,从侧面提起当天发生的事,话可以这样说:“今天我带他去商店,他要买一个玩具,我没给他买,他也没跟我闹,他今天很听话!”

孩子是有心的,他听到妈妈说这话,知道妈妈对自己是满意的,虽然玩具没买,但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表扬,他心理上就获得了补偿。然后,您可以委婉地给孩子讲道理,讲不给他买的原因。像这种社会智力较高的孩子,大多是讲道理的孩子,妈妈的话他们会听进去的。

在爱孩子的前提下,不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利用这些要求作为条件,作为强化物,来培养孩子的好行为,包括日常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

有人会提出疑问:这种方法,岂不是要培养孩子有好处就干,没有好处就不干的唯利是图思想?犹太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认为,对于不太懂事的孩子来说,唯有运用这种训练方法,才能使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可以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是非、对错,懂得什么是公平、公正、守信和互惠。因为,对孩子的奖励和惩罚,无形中传达了父母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和孩子讲条件,则是一种契约行为,在契约行为中处处体现着公平、守信等道德原则。孩子从小就懂得这些,对他们将来适应现代社会,很有好处。

当孩子养成了很多好行为习惯,越来越懂事之后,犹太人就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助人行为等。

训练孩子的过程,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它可以逐渐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关系模式,使孩子知道,他的什么行为会使父母高兴,什么行为使父母不高兴,什么行为是父母深恶痛绝的,自己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等。

犹太人认为在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时,应该把握好下面几个原则:首先,爱自己的孩子是前提,任何时候都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使用体罚;其次,要把握好宽严度,在父母子女关系中,主动权、控制权应该在父母手中,父母不能被孩子控制;第三,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好的个性品质,而个性品质是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合金”。因此,讲道理是家庭教育的永恒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