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低头的人生智慧 第一节 低头实际为了抬头

低头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它表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表现了一个人的勇气。事实上,低头也是为以后的抬头储存足够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不分时宜场合,一味地刚强,一味地硬撑,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牺牲,只有做到刚柔并济,懂得低头,才能保护自己。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被誉为“美国之父”。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进入老人的屋子时,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结果“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了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疼吧?可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的时候一定要低头。”

从此以后,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了一次悟道,他牢牢地记住了老前辈对他的教导,把“低头”作为毕生的为人处世的准绳,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涯中加以恪守,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就好像是庄稼地里的稻谷,越是子粒饱满的稻穗,越是弓下身子,把头垂得很低;而在稻田里那些趾高气扬、挺胸抬头的都是些秕子,无论谁走到它们跟前,永远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但是起风的时候你会发现,越是低头弯腰子粒饱满的稻子,越会沉稳不动,越是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秕子,越会随风肆意摆动。所以说,低头,既是一种明智处世的态度,更是一种难得的智慧,学会低头,也就学会了如何向成功迈迈一步。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大家都说你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学者,那你能不能回答我一个问题呢?”在得到大哲学家的同意后,这位青年问道: “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苏格拉底听完以后,微笑着开口道:“三尺。”

“不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的距离,那人还不得把天空戳出许多个窟窿眼儿出来?”青年反驳道。

苏格拉底继续微笑着说道: “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学会低头。”

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处处学会低头,懂得低头也敢于低头。如果肩膀所承受的生命的负荷过于繁重,不妨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在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想办法去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可以说,会低头,也就学会了一种处世的智慧。

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年轻的时候,在集市上遇见了本村有名的小混混,他们当众羞辱韩信,最后那个头儿还要韩信从他**钻过去,才肯放了韩信。这个时候,韩信有两种选择:忍辱或者反抗。如果反抗,韩信势单力薄,孤身一人,绝对不是这一群小混混的对手,一旦动起手来,很可能会有性命之忧。而如果低头忍受**之辱,那就需要忍受巨大的耻辱,更需要极大的勇气。

最终,韩信选择了低头,忍受了一时之辱,日后发愤图强,最终官拜淮阴侯,还被世人传下“大丈夫,可屈可伸”的佳话。由此可见,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是一种多么大的勇气,而有了这种勇气,就更激励着人们去抬头的决心。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要谨记这句话。富兰克林和苏格拉底以及韩信,他们绝非是等闲之辈,让他们低头是何其不易?但他们之所以能低头,敢低头,会低头,那是因为他们在低头的那一刻,就坚信他们的头将来会有高高扬起的那一天,此时的低头,不过是做了一个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缓冲”。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如意,遇到事情就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该低头时且低头。所以说,低头是以退为进的手段,是前进的缓冲方法。

可见,低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它表现了一个人的豪迈洒脱气度。同时,低头也是一种智慧,它帮你审时度势,找到生存的技巧。除此之外,它还是一种勇气,帮你面对现实,起到坚定信念的效果。学会低头,可以为事业的成功增加砝码。学会低头,实际是为以后更好地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