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制造:到哪儿都有"Made in China"

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加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是过时的中国投资策略,中国懂得掌握核心技术和原创性的成果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从单一的"加工厂"向综合的"研发基地"过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中国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

有一本有趣的书叫做《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你知道这本书是怎么诞生的吗?在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这本畅销书和一次有趣却又充满挫折的冒险。

这一年中,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厨房的抽屉坏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购买生日蜡烛竟成了折磨人的头痛事,杂货店除了中国蜡烛,啥也没有;能买到手的最"美国"的灯,也用了中国制造的关键零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盏混血台灯;丈夫去法国旅行,买回来的纪念品埃菲尔铁塔钥匙链竟然也是中国制造……

作者及全家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辛尝试,证明中国制造在美国普通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行销全球,全世界70%的电风扇来自中国,55%的电热水壶来自中国,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更是充满世界各地,有两百多类中国产品销售量位居第一。

中国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实力意味着中国的经营模式将很快成为全球效仿的标准,这在商业上被称做"中国制造"。

是的,"中国制造"的标签遍布全球各地,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体现,也意味着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厂"。但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代价,让"中国制造"的光环蒙上阴影。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涉及到家电、通信、纺织、医药、机械、化工等十多个行业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同时,国内经济形势如火如荼,突出表现在:进出口贸易持续增加,外汇储备节节升高,GDP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中国人正在努力向小康目标迈进,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正在重新正视中国。

可是,仅仅这样,就可以了吗?反思我们国家的经济,我们还是会发现"中国制造"的漏洞。

中国作为一个大的世界加工工厂,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拥有大规模的出口制造业。制造业需要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作为基础条件,需要大量的煤炭、电力、石油和便利的交通作为基本保障,特别是产品的原材料,"中国制造"中的许多产品的原料都是国内缺乏或必须依赖进口,如石油、特种钢铁、有色金属等。

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加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策略,已经是过时的中国投资策略。我国政府通过发展信息技术,大力培育出一个高附加值的市场。我国完成通信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的通信网规模居世界第二,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

以服装业为例,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服装业的增长明显放缓。2008年1~11月份,企业亏损面达22.7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8年全年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为4.21%,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7%。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服装加工产业迅速扩大。"中国制造"的服装遍布世界,对外部市场依赖十分严重。但是,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有95%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如今这90%多的中小企业遇到了很多困难。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欧美市场消费严重下滑,欧美主要国家的服装行业都受到了强烈冲击。与此同时,中国服装企业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企业倒闭了,一些代替生产的企业悄悄做起了自有品牌,一些经营外销的企业做起了内销。有人说,这些转变是被金融危机逼出来的。

经济学家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很高的高端产品直接放在中国生产。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中国的企业没有经历过大萧条就不会真正走向成熟。无论时间长短,经济危机一定会过去。相信经历过这轮金融危机,中国服装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中国的服装品牌会越来越成熟。"

如果我们在为"中国制造"欣喜之时能够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冷静地思考"世界加工厂"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危机,理清思路,埋头苦干,掌握核心技术,从单一的"加工厂"向综合的"研发基地"过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