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市场失灵是上帝之手

市场本身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效地配置资源,正是由于市场经济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就需要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那就是宏观调控。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效地配置资源。正是由于市场经济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就需要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关于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

首先说一下垄断的影响。

由于资源配置的稀缺性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作用,市场往往由一个或者几个厂商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厂商利用其市场控制力,制定与均衡价格相背离的价格,以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由于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导致了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从而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而生产者剩余增加,资源的配置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政府可以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通过限定价格或收益率来规范垄断企业的行为,也可以从法制上对垄断进行管制。此外政府还可以将垄断企业作为公共企业来经营,从整个社会福利的角度来制定其产品价格。

其次,公共物品方面也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公共物品是指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某件物品并不妨碍其他人同时使用该物品。非排他性是指技术上无法将不为之付费的人排除在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内。公共物品在现实经济中是广泛存在的,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消费者都想无偿使用这些产品,于是就出现了"搭便车"现象,即不支付成本但获得利益的行为。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收回其成本,就会丧失提供产品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生产的萎缩。这些特点使得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偏离,从而导致了市场的失灵。由于公共物品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率地配置公共物品,这就需要政府介入公共物品的供给。

再次,市场失灵有一定的原因。

外部性也称做外部效应,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社会上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而又不承担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成本或利益。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称做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

外部性在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由于外部性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和公共部门都以各种方式对外部性进行治理,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对于具有负的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征税,税额的大小应该等于该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对于具有正的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给予补贴。

最后,不能忽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指的就是市场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状况不对等,掌握信息多的一方被称为信息优势方,掌握信息少的一方被称为信息劣势方。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价格不再是引导资源流动的明确的信号,消费者可能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到质量很差的商品;生产者可能生产出市场并不需要的产品。这样一些潜在的、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可能无法达成,或是即便达成,效率也不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导致的均衡结果对社会来讲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况。

那么,面对市场失灵的时候,谁是上帝拯救市场失灵的手?

其实,市场本身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是还必须有另一只手进行帮助。那就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指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调控的主要手段有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

因为市场这只手再伟大,也始终不能离开政府的保护。只有有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保障,市场才能有效运行。从另一方面讲,市场虽然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但是也会出现一些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经济学家将其称为"市场失灵"。

当然,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是说它总是能够调控市场。什么时候能够调控,什么时候不能,就需要人们利用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来判断,什么样的政府政策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形成有效公正的经济体系,才能降低市场失灵给经济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