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真的能得到实惠吗

支持价格又称最低限价,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一般来说,支持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不管是国营还是私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就一个小城镇来说,如果要发展,必须抓住本镇的优势来创办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但这种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成本的投入。按本地的生活水平来说,能拿出这样一笔资金来经营这一产业,应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政府为了加快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这些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比如对它们的产品给予最低的保护价格,以确保产品、货物不积压。如果一旦出现产品积压现象,政府会主动收购,从而确保这些小企业的继续运转。经济学上把政府给予弱势企业的这种保护称作支持价格。

支持价格的作用可以用农产品支持价格为例来说明:许多经济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国家,由于农产品过剩,为了克服农业危机,往往采取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农产品支持价格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缓冲库存法,即政府或其代理人按照某种平价收购全部农产品,在供大于求时增加库存或出口,在供小于求时减少库存,以平价进行买卖,从而使农产品价格由于政府的支持而稳定在某一水平上。另一种是稳定基金法,即政府按某种平价收购农产品,在供大于求时维持一定的价格水平,供小于求时使价格不至于过高。但不建立库存,不进行存货调节,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农产品的价格是稳定的,同样可以起到支持农业生产的作用。

美国根据平价率来确定支持价格。平价率是指农场主销售农产品所得收入与购买工业品支付的价格之间的比率关系。法国是建立政府、农场主、消费者代表组成的农产品市场管理组织来制定支持价格。欧共体1963年成立欧洲农业指导委员会和保证基金,用于农产品的收购支出和补贴出口。

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如果不使用支持价格政策,将导致这样的结果:一是存货调节。当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低时,生产者把部分产品作为库存储藏起来,不投入市场,从而不形成供给,这就会使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反之,当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价格高时,生产者把原来的库存投入市场,这就在产量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了供给,从而使价格下降。这种自发存货调节,对市场的稳定起到作用,但也为投机倒把提供了便利。二是地区套利。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往往是地区性的。这样在总体上供求平衡时,也会出现地区性不平衡。这种地区间不平衡所引起的价格差就产生了跨地区套利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把供大于求的价格低的产品运到价格高的地区。只要这种价格差大于运输费用,这种投机活动就不会停止。

我国通过最低保护价收购、免缴农业税、粮补、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粮食连续多年获得丰收。粮食丰产,价格必然下降,国家又推行支持价格政策,成立于2000年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储粮)一举收购了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0%,使小麦成功地实现了顺价拍卖。

但是,支持价格是否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初衷了呢?实际上,支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但很有限。按亩产400千克小麦计算,一亩地政府给补贴52元,农民实际得到了每亩16元的补贴,其余36元作为中储粮的小麦收购、仓储的费用。可见,农民仅从粮价上调中得到了20%的实惠,余下的80%的好处却被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瓜分了。

另一方面,支持价格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首先,它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产生误导,扭曲了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在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收购价的刺激下,农民会进一步扩大生产,导致粮食生产更为严重的过剩。其次,支持价格政策会产生收入分配的扭曲效应。粮价上涨使得猪肉、鸡蛋、食用油价格也上涨。最后,支持价格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表明,每收购0.5千克粮食,政府给予2.5分钱补贴;每存储0.5千克粮食,政府给予4分钱补贴,这就使政府财政压力加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支持价格对于经济发展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作用是:第一,稳定生产,可以减缓经济危机的冲击;第二,通过对不同产业产品的不同的支持价格,可以调节产业结构,使之适应市场变动;第三,实行对农产品的支持价格政策,可以扩大农业生产,可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政府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不论是限制价格还是支持价格,都是对商品供求实行的价格管制。限制价格是远远低于均衡价格的商品最高价格,支持价格一般是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前者的长期实行会造成商品的供不应求,后者的长期实行会造成商品的供过于求,二者都会对市场正常供求关系造成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