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

生活中,常常有家长反映:“我的孩子记忆力很差,刚学过的知识,没过两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或者“我家孩子忘性大,做什么事情都丢三落四的”等等。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讲究规律的,按规律办事,事半功倍,记忆也是一样的道理。生活中,一些孩子之所以经常忘事,跟他们没有掌握好记忆的规律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他们掌握了记忆的规律,按照记忆规律来记忆,势必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记忆效果。

专家建议,要想让孩子将他们记下来的东西印象深刻地保持下来,应该让孩子掌握好以下的记忆规律:

1.记忆要趁热打铁,间隔的时间不要太长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就曾对记忆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他发现,遗忘过程的发生是不均衡的,记忆后的20分钟、1小时、24小时是遗忘速度最快的几个时间段,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随时间而不同,表现为熟记后最初遗忘得比较快,而以后便逐渐缓慢下来。

因此,为了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果,家长应教孩子趁热打铁,在记忆犹新的时候便进行复习。在这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规定的一条原则就值得遵守:与其借助复习恢复记忆,不如借助复习防止遗忘。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在记忆活动中,应当去“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去“修补已经倒塌的建筑物”。

当然,记忆的间隔也不是越短越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时间间隔过短对记忆的巩固同样是不利的。有一个实验材料显示:复习间隔为半小时的时候,需要复习11次,间隔为两小时的时候需要复习7次,而间隔为10小时的时候,只需复习5次。可见,间隔太短反而对记忆的巩固不利。

2.睡前、醒后是记忆的黄金时段

记忆时,先摄入大脑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接触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这种现象被称为前摄抑制(先摄入的抑制后摄入的);后摄抑制(后摄入的干扰、抑制先前摄入的)正好与前摄抑制相反,由于接受了新内容而把前面看过的忘了,使新信息干扰旧信息。因此,睡前记忆不会有后摄抑制,醒后记忆不会有前摄抑制,应该抓住睡前和醒后这两个记忆的黄金时段。

睡前的这段时间,您可以让孩子复习一下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根据艾滨浩斯遗忘规律,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一天后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如果能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另外,由于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也很容易记住所记忆的内容。并且,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刚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很宝贵。

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

3.教孩子先理解再记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让孩子记住一些不连贯、没有意义的字母或数字很困难,同时,也很容易遗忘。而如果让孩子记忆一些意义连贯的内容,如美妙的故事、童话,甚至唐诗宋词等,要比单纯记忆一些无连贯意义的内容容易得多。因此,在让孩子记忆学习内容之前,最好能帮助孩子理解所学内容。

4.一次的记忆量不宜过多

应该控制好每一次记忆材料的总量,如果总量过多非常容易产生大脑疲劳,使记忆效率下降。正确的做法是,把量控制在这样一个范围,能让孩子一次完成记忆过程,记忆完成后,还觉得意犹未尽,有余力从事其他科目的学习。如果需要背记的材料实在过多,可以切分成几部分,每次解决其中一部分。

5.同类的内容一次不要记得过多、过久

同类的内容一次记得过多、过久容易发生遗忘。因此,家长应告诉孩子,如果一上午或者一天都在学习历史,那么后边学习的内容就很难记住。因此,在学习时,要注意文理学科交替进行,不同学科交替进行,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利于大脑皮层的兴奋,保证记忆效率。

6.用脑过度,脑机能下降时,记忆效率低

家长应让孩子做到劳逸结合,不要让孩子在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每学习四五十分钟,可以做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缓解疲劳,不但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增强学习效率。

7.让孩子始终保持记忆的兴趣

在所有的记忆规律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保持兴趣。没有兴趣,就不可能真正记住需要掌握的知识。科学家对人的记忆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记忆是否深刻,与头脑的兴奋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这意味着记忆过程中必须非常专心,同时对需要记忆的材料保持一种兴奋的精神状态。因此,如果需要记忆,家长应采用适当的办法,让孩子兴奋起来。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随机向孩子提问,检查孩子记忆的牢固程度。需要注意的是,一次不可以提问太多,也不要总提重复的问题。这一方面是为了加强随学随记的牢固程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考察以前学过的知识还有多少印象。这两者的比例要安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