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培养中常见的误区
张海是个实干家,研究生毕业以后,他就埋头致力于“冶金技术”的开发,不太爱说话。与张海一样,妻子李梅也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她总是说:"做人就应该像我家老公张海那样,少说话,多做事!"对于孩子的教育,张海夫妇也是从"实干"的角度出发,认为孩子就应该从小实实在在地学点本领,这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李梅就帮孩子报了“象棋学习班”和"钢琴学习班"。孩子跟爸爸、妈妈一样,不太爱说话。遇到问题只会用眼睛"询问"老师,搞得老师很是头疼。最重要的是,孩子不喜欢打招呼,每次来上课,都一声不吭就做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师笑着招呼:"小凡来了?"孩子只会简单地应一声"唔!"学习班的老师暗暗嘀咕"这家长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
当今社会上,像张海和李梅这样的夫妇很多。他们在对待孩子口才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出现了交流障碍。这不仅影响到孩子的与人交流,还影响到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是值得所有家长重视的。家长对孩子口才认识的错误归结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琴棋书画才是技能,才是专长,至于“说话”——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现在说不好,等长大了,孩子慢慢就能把话说好了。
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家长很注重培养孩子琴棋书画等技能,经常带孩子出入各种培训场所,以保证孩子"不输给别人"。也因此忽略了孩子口才这种最见成效的技能训练。造成许多孩子“懒得说话”、"不懂表达""在生人面前说话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2."口才"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需要什么"口才"呢?贫嘴、耍嘴皮子还差不多。难道耍嘴皮子还需要培养吗?
许多家长不喜欢总爱喋喋不休“耍贫嘴”的孩子。孩子一说话,他们就开始呵斥:"你就不能安静一点吗?成天跟鹦鹉一样!""你能不能安静几分钟呢?"类似的语言无形中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表达的积极性,让孩子慢慢就失去了说话的兴趣。
3.对"成功"的狭隘认识。许多家长受"沉默是金”这一说法的影响,认为“少说话多做事""埋头做事"才是成才之道。正因为如此,这些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专注”点做作业,不说闲话;能像大人一样思考,不无聊地一有什么小事情就打小报告;能保持沉默,不因为说错了话而惹上麻烦……这样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抽眉紧锁,一副若有所思的小大人模样。这样的孩子一般也是不善于表达的。
4.思想认识不足。一是片面的应试教学观念,认为升学语文考试只考读写,不考"口才",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培养"口才"能力,能把学习学好、考试考好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二是肤浅的认识,看不到口才培养对其他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看不到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5.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口才不错,在家里说起话来总是“贫”得很,根本不需要什么练习。可正是这些"贫的很"的孩子在家里和父母说话滔滔不绝,但到了人多的场合,他们就变了一个人似的,不是闷声不吭就是唯唯诺诺,丝毫没有了在家的“善谈”。这是怎么呢?专家认为孩子有这样的表现,信心缺乏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在家说话,孩子可能没有注意到说话的逻辑性,总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而在外面就不太一样了。
事实上,真正的"口才"不是"贫嘴",不是不分场合夸夸其谈、东拉西扯。真正的"口才"是是一种能力,是“思维的工具”。而真正拥有好口才的孩子必然能够做到说话分场合,说起话来有理、有物、有序、有文、有情。最重要的是,口才好的孩子不仅仅善于说,还善于观察与倾听,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才能真正讨人喜欢。
言语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一方面是孩子现有思维能力的反应,同时又对孩子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孩子的口才能力,是所有能力当中表现最突出,也做卓越的技能。是不容忽视的。唯有走出认识的误区,才能把孩子培养成聪明、活泼、富有说服力的巧嘴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