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追求完美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自身条件多么完美,无论后天环境何其优越,也不论别人认为他多么优秀,甚至不惜用“完人”一词来赞美他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认为他就是完美的。就像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可能性那么小一样,世界上也绝对没有所谓的“完人”。

然而,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开始了追求完美的漫漫征程。从先人的“披霜露,斩荆棘”,到现代人的填海造陆,遨游太空;从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如今的“和谐社会”的提出,都无疑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类对完美生活的追求。可如今的现实已经证明,即便是人类自身在创造中是如何地小心翼翼,对现实中的一点瑕疵表现得是多么地敬畏,并力图加以完善,但最终还是产生许多人类难以预想的问题。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事事、时时都追求完美,因为那样你就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负担,背负着它不断寻找以前的过失,以至耿耿于怀,徘徊不前。面对现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改变它的想法,使它变成能够使自己成功的阶梯,面对未来,我们每一个人又都会产生崇高的理想,并希望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使它变成现实。于是,为了成功,为了实现心中的那个梦,我们日夜不停地学习,工作,熬干了心血,熬白了头发。但请记住,别太追求完美。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而是一种睿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追求完美,是认为只有完美,才能获得爱,获得友谊,获得幸福。殊不知,亲人和朋友,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完美才爱我们的,缺点也许使人更加真实。

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圆环被切掉了一块,它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来,于是就到处寻找丢失的那一块儿。可是因为它不完整,所以滚得很慢,它欣赏路边的花儿,与小虫聊天,享受阳光。它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小块,可是没有一块适合它,于是继续寻找着。

终于有一天,圆环发现了非常适合自己的小块,它高兴极了,将那小块装上,然后就滚了起来,它终于成为完美的圆环了。它能够滚得很快,以致无暇去欣赏花儿,无暇去和小虫聊天,无暇去享受阳光。当圆环发现飞快地滚动使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绚丽有趣时,它停住了,把那小块丢到路边,缓慢地向前滚去。

人哪有完美的,人生哪有完美的?人生也并不是因为完美而精彩,就像上文说的这个圆环一样,正是因为有了残缺,才有梦,才有希望,正是因为不完美,才不会停止追求的脚步。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想想确实如此:除了苏东坡先生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外,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还有“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人无二三”,等等。由此可知,人自从一生下来,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就注定了人生的不完美。

记得西游记里,孙悟空说:天地本不全,人应该也是。想来天地都不齐全,何况人乎!我们都是普通人,何必勉强,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要知道:不完美才是人生。

记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非常幸运地得到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他却觉得遗憾,因为珍珠上面有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除去这个斑点,它该是多么完美呀!于是,他刮去了珍珠的一部分表层,但斑点还在;他又狠心刮去一层,但斑点依旧存在。于是他不断地刮下去。最后,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此人于是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无比怅悔地对家人说:“当时我若不去计较那个小斑点,现在我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硕大美丽的珍珠啊!”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脚边都有彩贝,手里都有珍珠,只是我们不懂得珍惜,不善于享用,因此错过了多少好运,辜负了多少美丽。

生活中,多少失落、痛苦和不幸正是源于过于追求完美。现实就是这样残酷。若过于执著且不肯变通,必然陷入完美主义的心理误区。欲除掉珍珠斑点的那个人一定是最痛苦的人。因为在他的眼中,看到的多是不完美,因而一次次与机遇擦肩而过,与成功遥遥相望,最终只落得两手空空。

只有在不完美中,人们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不完美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醒,而完美往往是“高处不胜寒”的迷惘。权力和财富上的不完美,使一个人隔绝于世,更能清楚地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认清世间百态。

有人甚至说,身体上的不完美成就了霍金。暂且不论此话妥帖与否,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不完美,使他意识到只有靠超越常人的思维才能立足于社会。类于此的事例不胜枚举,而正是这些不完美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道路曲折,路旁的荆棘杂草,也才找到了定位。

“仰头大笑出门去”的李白,有着“且放白鹿”的豁达,“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悲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雄壮,“诗仙”的价值在他的每句诗中闪现。屈原放逐,著《离骚》;孔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困囹圄而成法家。《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也。落魄的文人,有着一份难得的旷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在不完美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因此,别太追求完美,因为很多时候,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