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一项主要的娱乐活动,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考古发现的骨笛等原始乐器就是个实证。现今,乐器和音乐的种类更是多姿多彩,五花八门,很多人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有的把音乐当成知己,把自己最深的感触向音乐倾诉,有的人把音乐当成毕生的理想来追求,坚持不懈;也有的人把音乐当成导师,借助音乐的震撼来激发自己的活力和动力。由此可知,通过分析一个人所喜爱的音乐的种类也可以窥探到这个人的某些性格。

当人们欣赏音乐时,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常常会有一种陶醉感。音乐可以使一个人忘却身边纷扰的世界,进入一个神仙般的世界。难怪现代教育家常常呼吁,要善用美妙的音乐来调节孩子的情绪,塑造他们的性格,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格。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这一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童年时却有着不良的性格。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性格一直很内向,甚至很孤僻,他学习说话很困难,丕爱与人交流。直到四五岁还不大会说话,父母甚至认为他是个低能儿。但自从他开始学习音乐以后,他的命运也就随之改变了。音乐也成了他量大的爱好。可以说,音乐改变了他消极的性格,赋予了他全新的生命,使他最终达到了科学和音乐的最完美的统一。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说的一句名言:“我一生中所有的成绩都得益于幼年时对音乐的学习。”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老师马休则用音乐和爱拯救了一群被共他老师厌弃的孩子。影片讲述了一位落魄的作曲家,带领一群被其他老师认为是无药可救的少年成立了一支合唱团,并最终用音乐的力量感化了孩子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对自己和生活充满了信心。。

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而语言和文字都属于第而信号系统,要经过理解、联想、转换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才能作用于人的心灵。旋律优美动听、生动活泼、情趣高雅的音乐,能够陶冶孩子的心灵,从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烦恼和挫折,他的心灵就会感到莫名的压抑,这时就需要对孩子的心灵进行安抚。安抚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对孩子语言的安抚,身体的触摸等等,这些都有利于缓解孩子心灵的痛苦。然而,安抚孩子心灵的最有效工具还是音乐。因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总跟孩子说那些千篇一律的话,孩子不愿听,很多孩子都说父母唠叨,就是这个道理。而古典音乐脱胎于宗教,虽然它糅合了人类的情感元素,但它仍然饱含着宗教的情感,孩子通过聆听可以感受到其中包含了人类对自然、宇宙的崇尚,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这些音乐中流淌的这种迷人的和谐之美,某种程度上符合“中庸”之道——所谓“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这些音乐如中国的古琴音乐,都适用来培养孩子淳朴儒雅的性情。

台湾教育界有句名言——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根据调查,一般学习音乐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比例很高,而犯罪的比例却非常低。虽然,学习音乐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练习,但重要的是,音乐本身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能让孩子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习美,感受美,实践美。而且,由音乐所营造的这样一个美的环境对于陶冶孩子的心灵和性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心理学家指出,开朗活泼的性格、坚韧的意志力、自信心、敏锐的气质等是情商中重要的因素。而有研究者曾对4岁开始学习钢琴的儿童作一个关于“音乐与智商和个性”课题的考察和随访发现:80%的小朋友在学校的成绩属于良好或优秀,95%的小朋友性格都比较开朗活泼、自信、有比较好的自制力,心智比同龄小朋友成熟,善于和小朋友交往等。由此看来,音乐在培养情商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诸多文化对人的陶冶作用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音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其他文化所不能代替的。

近年来,欧美音乐教育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美育在教育中独有的功能及其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也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他们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在美的享受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丰富情感,从而逐渐培养孩子宽容、开朗、与人为善的性格。正如孔老夫子所主张的——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总之,音乐教育的作用有很多,不仅仅表现在树立人生观、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审美水平能力、培养孩子全局观念。提高情商等方面,还有许多许多的作用,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峻教授所说的:“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种认为音乐教育可有可无,或音乐教育仅是技巧教导的错误观点,毫无疑问是应该摈弃的。”

让你的孩子沉浸在音乐的浪潮中吧,热爱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为走向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