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每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的目光都会聚焦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维也纳是世界上最美妙轻音乐流派的发源地,拥有全球顶尖的交响乐团。金色大厅所呈现的是音乐质量与演奏水平珠联璧合的精湛演出。在那里,美轮美奂的建筑、一流的乐队、顶尖的指挥、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以及华美的舞蹈交织在一起,为世界音乐爱好者们奉献出绝妙的音乐盛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因此成为全球乐坛最具传统魅力的庆典活动。

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仍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绝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要进行现场直播,听众数以千万。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票都要提前几年预订。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以后一直派专题摄制组去维也纳现场直播,使国人对维也纳和新年音乐会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们现在每年都能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一盛宴。

从1987年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结束了由一个指挥连续指挥音乐会的传统,而是每年评选出一位年度指挥来担纲。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才更加让人期待,也更加的丰富多彩。让听众感受到不同指挥大师的风采,尽管是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指挥家也会赋予其不同的感情,使那些不配的音乐作品也更加多元化起来,从而展现给了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们精彩纷呈的音乐会。1987年后,历年音乐会可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987~1992。大师云集的年代

1986年,当时的音乐会常任指挥马泽尔离开了乐团,从而结束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一成不变的传统。在之后的时间里,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几个指挥大师担纲了这几年的音乐会指挥。他们是:赫尔波特·冯·卡拉扬(1987年),克莱迪奥·阿巴多(1988年,1991年),卡洛斯·克莱伯(1989年,1992年),祖宾·梅塔(1990年)。在这段时期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具有个性。各大师的音乐会侧重点并不在新曲目的发掘上,而是对作品的处理上。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我们很熟悉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被多次演奏,包括《蝙蝠序曲》,《皇帝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无穷动》,《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等等。《蝙蝠序曲》更是在1987年、1988年、1989年连续三年演出。大师之间异彩纷呈的“竞争”呈现给了观众们难得的享受机会。卡拉扬的华丽与理智,阿巴多的流畅,小克莱伯的明快,梅塔的欢快铿锵集中在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里,赋予了施特劳斯家族新鲜的生命力,也让观众们过足了目睹大师风采的瘾。这段时期,也无疑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中难得的黄金时期,是前所未有的。

1993~2000,三M时代

说这段时期精彩也好,梦魇也好,但是这段时期可以说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它不光奠定了音乐会的基调,也奠定了音乐会新的传统。有一种说法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2001年开始,开场固定下来用一首小约翰的进行曲,这一直是梅塔的习惯。他多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奠定了音乐会的欢快热烈的基调。马泽尔的登台则更加延续了音乐会的传统,穆蒂的登台,则更多的为音乐会挖掘出了新曲目。说这段时期是三M时期是因为,这8年,执棒音乐会的三个指挥家,他们的名字的首字母都是以M打头的。他们是:里卡尔多·穆蒂(1993,1997,2000),洛林·马泽尔(1994,1996,1999)和祖宾·梅塔(1995,1998)。

从1993年开始,一个在当时指挥界中的“小辈”,穆蒂,开始执棒音乐会。他的前一年是小克莱伯,再前一年是指挥大师阿巴多。可以说在众多大师的演绎之后,由他来执棒新一年的音乐会,压力不可谓不大。但是纵观整届音乐会,却不乏精彩的曲目,也不乏经典的演绎。这一年的《柠檬开花处圆舞曲》、《靛蓝和四十大盗序曲》都是很经典的版本。

此后,三位指挥家轮番执棒,不但延续了音乐会的传统,也继续奠定着音乐会的新基调。我们现在看到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光是选曲的方式,还是噱头的安排,甚至是演绎的编排,都与这段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1~2005,对称的新老交替时期

如果要准确地划分这段时期,应该是从1999年到2005年的。因为在这段时期里执棒的指挥家,是以2002年小泽征尔为对称轴,前后对称登台的。比如说,2001年和2003年是奥地利指挥家尼克劳斯·哈农库特,2000和2004年是我们熟悉的里卡尔多·穆蒂,1999和2005年是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元老级人物洛林·马泽尔。

在这段时期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着实展开了新的篇章。不论是从指挥家的安排上来看,还是从曲目的安排上看,都是这样。在21世纪伊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迎来了7年以来的第一位新的指挥家,同时也是一位奥地利本土指挥家哈农库特。他给我们带来的音乐会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纯正的一届音乐会。同时,他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曲目,而且新老曲目的安排也很讲究,新老穿插,既不会给大家带来新曲目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理解上的疲劳,也不会因为旧曲目过于集中而使大家审美疲劳。可以说,他的曲目选择和安排是很讲究的。尤其是他在2003年选择了由韦伯创作,柏辽兹改编的《邀舞》,更是将德国作曲家的曲目第一次呈现给了大家,使得这次的音乐会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执棒,则给了音乐会更多的东方的味道。小泽征尔的音乐会充满了轻松,这一年欢快的波尔卡的质量甚至超越了圆舞曲的质量,而他精心安排的一些小噱头也频频博得了大家的轻松一笑。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文化在这一年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这一年的音乐会成了音乐会历史上的又一届经典。

2006~至今,百花齐放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新面孔频频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台上。除了2007年是我们所熟悉的祖宾·梅塔之外,都是第一次出现在音乐会上的指挥。而这些指挥中也不乏当代指挥界中的佼佼者。他们是:马里斯·杨松斯(2006年),乔治·普莱特(2008年)和丹尼尔·巴伦博伊姆(2009年)。

这一时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被这些音乐会上的新面孔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杨松斯在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为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赋予了俄罗斯特有的淡淡的忧伤,同时,他也十分注重乐曲中**与厚重的处理。这一年的音乐会,虽然不是最经典的一届,但是确实是最让人激动和振奋的一届。指挥家的**与作品的华美细腻、厚重磅礴合而为一,打动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在200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过程中,奥地利广播公司首次在音乐会电视直播信号中加入了中国钢琴家郎朗的画面。郎朗向全世界的乐迷致以新年的问候。维也纳爱乐乐团特别挑选了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中国人加洛普》,作为献给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这一盛事的礼物。法国指挥家乔治·普莱特任本届新年音乐会指挥。

201 1年,将又一次迎来一个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新面孔,他究竟会给大家带来一个什么样的音乐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1939年到现在,60多年来,奥地利人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种典型的民族音乐盛典作为新年的礼物献给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们在保护本国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将它们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的确,维也纳的音乐氛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灵感。正如约翰·施特劳斯所说:“假如我真有天才,我首先将它归功于我心爱的城市维也纳,我全部的力量扎根于它的土壤。维也纳的空气中飘着美妙的音乐,我的耳朵听到了,我的心陶醉了,我的手就把它写下来了。”有人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维也纳一样,为如此众多的缪斯之子竖立起丰碑,音乐大师们生前驻足于这座城市,死后灵魂也不愿离开,永远陪伴着热爱音乐的维也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