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童时期,是孩子人格、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特征已基本定型,如果此时产生自卑心理,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孤僻、寡言、缺乏自信,对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个性格自卑的孩子往往过低地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在人前自惭形秽,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甚至沉沦。自卑的孩子往往胆小、怯懦、孤独、沉默,不喜欢交际,缺乏知己,活动能力差,进取心不强,更多地考虑自我,对人不够热情,经常回避群体活动,缺乏自信心。

自卑是一种心理缺陷,也是孩子常见的问题之一。孩子具有自卑心理时,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

能力特别强的父母,一般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他们总是一味地追求十全十美,而孩子毕竟是个孩子,他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决定着他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孩子往往就会受到父母过多的指责或训斥,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失去自信,从而产生自卑感。

现今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竭尽精力与财力让孩子接受各式各样的教育,孩子们则应接不暇地穿梭于各类学科的辅导中。父母旨在让孩子“先知先觉”,因此孩子稍不如人,就心急如焚,对孩子大加呵斥:“这么简单,怎么还不会?”、“你啊,真是笨蛋!”、“你上课是怎么听的?”等等。舐犊情深的父母也许从未想过,在孩子看来,这些不经意的言语意味着父母对自己的否定。孩子在被否定中否定自我,那弱不禁风的自信心的嫩芽在一次次的否定中被扼杀了。自卑、怯懦随着自信心的减弱而滋长。而对外面的世界,孩子的内心总有一个声音:“我行吗?我会吗?”这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悲哀。

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有些孩子会过于害羞,在别人面前感到自己很无能,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人。因此,他们会回避竞赛、竞争,更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免他们自身所认为的短处被别人发现,而要被家长批评。

这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爱比较”有关。一些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攀比,恨不得将所有孩子的优点都集中在自己孩子身上。这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当然实现不了,于是,孩子常常挨骂:“你怎么样样不如别人,看人家张三多么能干。”这些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进行横向或是纵向的比较,成绩、才艺、行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这些家长的比较范围之内。这些家长以为,这样的比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殊不知,这种行为却是对孩子心理的极大伤害。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他们也有自己的期望值,达不到时,孩子也会感到沮丧。如果这时,家长还要拿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就会让孩子越发觉得自己没用。

不敢与别人交流

一个人小的时候,正是性格和信念发展的重要时期。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人。当看到别的小朋友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就更加伤心,感到很自卑。另外,许多父母相信“严父出孝子”,倾向用粗暴、专横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这会使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恐惧和怀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命运,而这种自我暗示就会引起他们缺乏信心.整日用一种消极和自卑的情绪去生活,从此一蹶不振。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是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因此,自卑儿童的交际能力十分缺乏,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交往的面十分狭小,对别人的内心世界、人际关系也知之甚少。此外,他们还不太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孩子自卑性格的形成有多种原因,这种性格形成的时间也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性格发展,一旦发现孩子的自卑情绪,必须尽早帮助孩子缓解和消除,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这一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童年时却有着不良的性格。爱因斯坦小时候性格一直很孤僻,甚至很自卑,他学习说话很困难,不爱与人交流。直到四五岁还不大会说话,父母甚至认为他是个低能儿。但自从他开始学习音乐以后,命运也就随之改变了。音乐也成了他最大的爱好。音乐改变了他消极的性格,赋予了他全新的生命。最终,让他达到了科学和音乐的最完美的统一。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说的一句话:“我一生中所有的成绩都得益于幼年时对音乐的学习。”

音乐是如何改变孩子的自卑心理的呢?再看一个现实生活的例子:

小丹红是个四年级的女生,因为又黑又瘦,又长了两颗大虎牙,所以常常遭到男生们的取笑。因此,小小年纪的小丹红表现得比一般的同龄人沉默、内向、稳重。她总是不苟言笑,默不作声地躲在角落里看书、学习,很少与班上的同学打交道。老师发现后,告知其父母,并让他们疏导小丹红的心理。在家里,父母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小丹红放松、自由自在。方法很简单,给孩子放音乐——让她躺在地板上,听优美的轻音乐并让她想象自己是一片树叶,像船一样随波逐流,最后到了碧波千里的大海,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下自由自在……经过不断的治疗,她在音乐中找到了自信,自卑心理也得到很大的改变。

自卑的孩子往往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强。因此,他们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委屈就受不了,一时冲动之下就有可能做愚蠢的事。目前,关注自卑心理的教育很少,许多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心理帮助和启发引导,而音乐正好能提供一个无压力并且快乐的学习空间,能陶冶情操、开拓思维、愉悦精神,让他们充满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所以,专家认为自卑的孩子非常需要音乐,通过音乐他们的情感、人格和人性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这样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可贵。

自卑心理使得个体与外界的交流出现障碍,而通过音乐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表达情感,从而达到改善其与外界交流不畅的目的。音乐也是现实和非现实、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条桥梁,通过想象平衡及满足人的情感,达到治疗作用。音乐活动为自卑心理的孩子提供了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在音乐活动中,使他们获得了自我表现和成就感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自信心和自我评价,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了解音乐治疗与自卑心理的关系后,我们应该怎样挑选音乐呢?其实,只要是激昂欢快或是轻柔平静的音乐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当自卑的孩子听到欢快的乐曲时,情绪会变得亢奋;而轻柔的乐曲又会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此外,听到低音时会产生类似“深色”的感觉,听到高音时又会产生类似“浅色”的印象,对自卑心理的孩子进行音乐治疗正是利用“视听联觉”产生概念,形成联想,并在脑海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而摆脱自卑感。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等都是首选的曲目,另外我国的《花好月圆》、《春风得意》、《江南好》也很适合。

孩子的心灵是稚嫩而脆弱的,但是只要父母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多鼓励孩子,用优美的音乐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实践中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及早走出自卑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