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练习,你会吗

国际四大钢琴赛事之一“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的创始人、著名钢琴教育家范妮·沃特曼在她的《钢琴教学与演奏》一书中写道:“有人问我怎么挑学生,我告诉他们理想的方法是:挑家长。”可见,在儿童器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器乐学习之前:发现和引导

很多年幼的孩子不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明确的意识和表示,但细心的家长可以通过对孩子日常生活的观察会有所发现。家长绝不可以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做得很好。傅雷自己精通美术通论,又有很多朋友是画坛巨匠,所以他最初考虑让儿子傅聪学习美术。但是傅聪画画时总是心不在焉。一个偶然的场合,傅雷发现只要留声机一放音乐,傅聪就静静地靠在旁边听,一听就是几个小时。细心的父亲意识到儿子真正的兴趣在音乐而非美术上,于是,他让儿子放弃学画而改学钢琴。傅聪从此走上了音乐之路,最终成为闻名世界的钢琴家。

婴幼期的孩子正处于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他们对音乐充满好奇,乐于感受。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及时进行音乐方面的熏陶和引导,往往能事半功倍,为孩子将来的器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孩子的音乐引导,家长可以这样做:

·让孩子多听旋律优美、节奏明显的音乐。比如欢快活泼的《牧童短笛》(贺绿汀)、甜美轻柔的《梦幻曲》(舒曼)、妙趣横生的《动物狂欢节》(圣桑)、明朗流畅的《小星星变奏曲》(莫扎特)等等。

·鼓励孩子的各种音乐行为。有些孩子一听到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舞动身体,心情愉快时会不由自主地哼唱旋律。家长要鼓励他们的行为,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体验音乐,享受音乐,让音乐的种子在唱唱跳跳的过程中萌芽生长。

·带孩子听音乐会。让孩子亲眼看到CD里美妙的音乐是怎样被演奏出来的:是来自一个巨大的黑箱子(钢琴)呢,还是一根细细的“银管子”(长笛),或者是来自另外一些奇怪的“东西”。视觉和听觉的直观体验更能让孩子对乐器产生兴趣。

另外,还可利用儿歌的韵律性开发孩子的节奏感。玩耍也能成为开发孩子音乐潜力的活动,如用不同节奏的铃铛声或玩具车喇叭声表示不同的含义:密集而快表示“有急事”,松散而缓慢表示“我累了”,声音响的是“大卡车”,声音轻的是“小轿车”等等。

器乐学习初期:陪同和协助

一般来说,5~8岁是儿童开始器乐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这个阶段,他们的关节柔韧性好,模仿能力强,课余时间多,这些都是学习器乐的良好条件。但是,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自制能力比较弱,注意力也容:易分散,不论从学习能力上还是心理上,都离不开家长的陪同和协助。所以,器乐学习初期(1~3年),家长的陪同和协助至关重要。

在每周的器乐课上,家长可以这样做:

·陪同孩子上课,记下每堂课的重点和练习要求。以便帮助孩子进行课外练习。年龄较小的初学者,往往难以领会并记住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而这对于成人来讲并非太难,即使没有音乐基础的家长,也可以通过旁听掌握并记录下要点,在孩子课外练习时加以提醒。

·不随意打断教学,做安静的旁听者。有些家长的出发点虽好,但事实上却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比如,当老师指出孩子弹奏中的错音时,一旁的家长连忙厉声教训孩子:“你看看,我早就叫你把谱子看清楚!”又比如,老师问孩子一个问题,家长看孩子稍有犹豫,就急着在一旁帮着回答。家长的这种“帮忙”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或养成依赖父母等不良习惯。

·及时反馈练习情况。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乐器,要想掌握它都离不开大量的课后练习。家长要经常跟老师沟通,向老师反馈孩子的练习时间、专心程度、练习方法、学习情绪等情况。所有这些细节都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安排上课内容,调整教学程度方法。

·在课外练习过程中,家长应该给孩子合理安排固定的练习时间。但要根据孩子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和专注程度来安排练琴时间。全神贯注的十五分钟远比磨磨蹭蹭、心不在焉的几个小时有效。家长可以尝试把大块的练习时间分割成几个部分,形成相对固定的时间表,不要轻易改变,以保证练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另外,家长应该陪同练习,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练习习惯。陪同要讲究方法,生硬的监督或过多的包办都是不明智的。在孩子的练习过程中,家长应以提醒和鼓励为主,引导孩子按老师的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地练习。让孩子注意到音准、节奏、乐句、音乐表现等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提高打好基础。

器乐学习中后期:关注和鼓励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学习进程的推进,家长要适时调整参与的程度和方式,从事事陪同和协助转到默默关注和鼓励。

从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当年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孩子会进入一个相对逆反的时期。他们希望从家长的约束中摆脱出来,希望有更多独立的个人空间。这个时期,如果家长仍一厢情愿地全程参与教学、旁听上课、陪同练习,就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从学习能力上看,经过前一阶段的正规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他们一般能够做到比较独立地学习。家长过多过细的帮助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情绪,影响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这时,家长应从课堂旁听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孩子独立跟教师交流。当然,家长仍需要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和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上课的专心程度、作业完成的质量、课外练习的情况、中远期的训练目标等等。

父母也不需要全程陪同和监督孩子的课外练习。宽松独立的练习环境不但顺应了成长期孩子的心理要求,而且能够锻炼孩子自我约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不陪同不等于不关心。家长可以不时地以听众的身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练习,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其演奏上的进步,用讨论或建议的方式指出其不足之处。

但是,父母要做孩子强大的精神后盾,帮助孩子树立学习信念。有研究表明,学习信念有助于孩子选择适宜而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能,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器乐演奏的学习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信心,比如枯燥的技术训练、抽象的音乐表达、失败的舞台经历等。当孩子面对类似的困难和挫折时,家长的鼓励能帮助孩子坚定学习信念,超越困难,体会学习的快乐。

总之,家长只有根据各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参与方式,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适时转换角色,才能对孩子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音乐是上苍赋予人类最美妙的礼物,人人都有权分享。音乐用最直接的旋律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的心灵找到归宿,使我们的身心得到陶冶。鼓励孩子熟悉并喜欢音乐、学会演奏一种乐器,是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乐器弹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学习音乐会使孩子受用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