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音乐的选择

国内有学者对声音能否传到孕妇的子宫曾作过研究,结果表明:低于1000赫兹的声波衰减不大,可容易地透入孕妇腹中。把相关实验与“B超”同步进行时,当体外声音突然停止后,观察到了胎儿的胎动现象。这证实了体外的声音传入了母体内,并被胎儿所“听到”并作出了“应答”。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胎教”有可靠的科学依据。

近代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音乐能激励人的情绪,音乐由人脑的右半球主使,而右脑开发得越早就越能增强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从胎儿能感知声音就对其施以音乐的激励,让小生命在无忧无虑的条件下接受“启蒙教育”,这对提高胎儿及其今后的智力和素质大有好处。

研究还表明:只有符合l/f波动①的声音才能带来有益的刺激,并通过听觉中枢传导系统作用于大脑,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内分泌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使机体保持在极性状态。自然界中,诸如大海

①“l/f”中的“f”,是fluctuation(噪声)的缩写,科学家将某个物理量在宏观平均值附近的随机变化称为“波动”。自然界存在着很多波动,可以按功率谱密度与频率的对应关系进行分类。有三种典型的噪声波动:一种是完全无规律的、令人烦躁不安的“白色波动”(白色噪声),称之为“l/f0波动”;另一种是令人感到单调乏味的“布朗波动”(布朗噪声),称之为“l/f2波动”;介于上述两种形式之间的噪声是一种在局部呈无序状态,而在宏观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噪声,是让人感到舒适与和谐的波动,称之为“l/f波动”。和波涛,瀑布和溪流,微风轻吹的声音及一些鼓乐、经典名曲等,听到这类声音能使人心情坦然,给人以一种无形的抽象安慰,这就是“l/f波动理论”。功率密度接近或符合l/f波动的潺潺流水、徐徐微风以及舒缓悠扬的歌曲会带给人以怡然舒适的感觉。

那么,哪些音乐接近或者符合“l/f波动理论”呢?选择时应遵循以下三种标准:

1.选择准妈妈自己喜欢听的音乐

如果音乐可以用于胎教,那么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准妈妈的心情更是一项很重要的胎教元素。因此,准妈妈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听不爱听的音乐,哪怕是世界名曲,如果不爱听,也会让心情变得很糟糕,岂不是让肚里的宝宝在接受了一种好的胎教的同时又得到了不太好的胎教,作用抵消,不就是白忙一场吗?

2.根据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时间段来选择不同的音乐

早上,可以听一些反映大自然的音乐,晨间树林中的鸟鸣、山谷里的泉水潺潺、徐徐的微风吹拂,会让你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其余时间,听一些舒缓的、温暖的音乐,让自己的心情保持平稳,莫扎特的曲子就是不错的选择。一边听还可以一边跟肚子里的宝宝说说话。

晚上,像肖邦的小夜曲可以在睡前听,那清脆的风铃般的音色会伴你安然入眠。

3.不要选择音频过高、分贝过高的音乐

虽然声波在到达子宫前会受到妈妈腹壁和羊水的阻挡,音频和分贝都会减弱一些,但因为胎儿的耳蜗很稚嫩,如果受到高频声音的刺激,很容易遭到不可逆性的损伤。因此,准妈妈在选择音乐的时候最好把音频控制在2000赫兹以下,并且在听音乐的时候,把音量控制在85分贝以下。胎儿在妈妈体内,对于妈妈的心跳和血流的声音是最熟悉的,如果能选择节奏和妈妈心跳的频率比较接近的音乐,胎儿一定会感到熟悉和喜欢的。

胎教过程中,夫妻双方进行的是一场潜移默化的灵魂交流,要想孕育出健康聪慧的宝宝,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是至关重要的,即当妻子用身体辛勤培育胎儿时,丈夫也要从精神上付出相应的努力。

据专家介绍,准妈妈在聆听音乐时要加入自己的情感:诗情画意,浮想联翩,在脑海里形成各种生动感人的具体形象;同时,全身放松,半坐半卧在摇椅上或一个舒适的地方,把手放在腹部注意胎儿的活动,并告诉胎儿“我们现在一起听音乐”。准妈妈在欣赏音乐时可以想象着随着动听的音乐节奏,腹中胎儿迷人的笑脸和欢快的体态,在潜意识中同他进行情感交流。

胎教音乐的节奏不能太快,胎教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胎教音乐中,几种受欢迎的类别包括——中国传统名曲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平湖秋月》等;童声如《春姑娘》、《童年》、《铃儿响叮当》等乐曲;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其音乐节奏与准妈妈的心跳旋律接近,对胎儿和新生儿有启发和安抚的作用。

音乐胎教参考曲目

《老朋友进行曲》(泰克)

《拉德斯基进行曲》(施特劳斯)

《爱的祝福》(埃尔加)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施特劳斯)《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

《多瑙河之波圆舞曲》(罗伊万诺维奇)

《弦乐小夜曲》(莫扎特)

《四小天鹅》(柴可夫斯基)

《春天》(罗马尼亚名曲)

《花好月圆》、《喜洋洋》、《同一首歌》(中国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