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6 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

谨防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分为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两种。对称信息是指双方都对对方的情况有一些了解。比如在商品市场上,买主了解卖主所掌握的有关商品的信息,卖主也掌握买主具有的知识和消费者偏好,这就是对称信息;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情况并不了解,这就是不对称信息。比如,病人被医院误治,想要状告医院,那么,他掌握的医院信息寥寥可数,就是不对称信息。

在博弈之前,如果你对对方的重要信息一无所知,那么开局必定被动,既谈不上从容不迫,更无法去获得博弈的最优结局。

从前有一个人虽然勤奋刻苦,但是大脑有些愚笨,因此生活拮据,并且还欠了别人很多的债务。大年三十又是讨账的时候,于是这个脸皮薄的人只好到外面去躲债。

他来到了一个旷野处,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箱子,里面装满了珍贵的财宝,这个人心中一阵狂喜。“也许是老天助我吧。”他想到。就在他伸手打开一个化妆盒时,他看到上面有个锃亮锃亮的玻璃,玻璃中竟然有个人在对着他看。他感到非常惊恐,急忙跪下来合掌行礼道:“我以为这是别人抛弃的箱子,没想到这是你的。既然你在箱子里面,我就走,请您不要见怪。”

这位愚人就是对镜子的信息似乎不知的人,明明是自己的影像却当成是他人。正是因为他对镜子的信息不对称才有了这样可笑的一面。

在为人处世中,不但要看清自己,也要看清他人。特别是在危急关头,要看清他人的弱点,想办法把对方置于信息不对称的一方。这样你才有博弈的优势。

在京剧《过韶关》中,伍子胥为了逃脱楚平王追捕,先奔宋国。因宋国有乱,又投奔吴国,路过陈国。在逃亡途中,伍子胥面对是莫测的风险,可是,伍子胥却运用自己的机智战胜了这些困难。他了解到了那些追捕他的官兵天高皇帝远,对朝中之事并不十分明晰的情况,利用对方的信息不对称逃出了虎狼之口。

相传,在逃亡途中,伍子胥在边境上被守关的士兵抓住。士兵对他说:“你是朝廷重赏捉拿的要犯,我必须将你抓去面见楚王!"

机智的伍子胥沉着回答道:“楚王确实正在抓我。但是你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抓我吗?"此时,伍子胥发现对方的确对抓他的原因不清楚,于是灵机一动,哄骗对方说:“其实,楚王抓我是因为我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啊!因为有人跟楚王告密,说我有一颗宝珠。楚王一心想得到。可我的宝珠已经丢失了。楚王不相信,以为我在欺骗他。我没有办法,只好逃跑。"

毫无疑问,士兵并不太相信,他冷笑说:“宝珠丢了,至少我还抓住了人,楚王还是会有奖赏的。"

伍子胥摇头说:"不,现在你抓住了我,还要把我交给楚王,那我会说你抢走了宝珠,我亲眼看到你把宝珠吞到肚子里了。那么,楚王为了得到宝珠一定会先把你杀掉,并且还会剖开你的肚子寻找宝珠。这样我活不成,而你会死得更惨。”

士兵还是不太相信,但仔细想想,觉得没必要以命相搏去换取那一丁点儿的奖赏,于是赶紧把伍子胥放了。伍子胥终于脱险,逃出了楚国。

生活中,很多时候,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一个人无法掌握对方更多的信息,因此就造成了不对称信息。在士兵与伍子胥的博弈中,本来,伍子胥一个流浪逃亡的人是处于弱势的,士兵可将其手到擒来。可是他却被伍子胥蒙骗了,就是因为他对伍子胥的信息掌握不对称所致。从客观方面来看,因为士兵居住的地方偏僻,没有掌握多少伍子胥被追捕的资料,所以很容易被伍子胥所骗。从主观方面来看,因为他相信在楚王面前伍子胥当然比自己有说服力,于是在无法求证伍子胥说的是否是谎话的前提下,放过了伍子胥,造成了他的被动局面。总之,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士兵对伍子胥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士兵这样的局面。比如,我们去买东西,往往并不知道商品是否有严重缺陷的信息。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无非是因为交易商品质量高低属于卖方的私有信息,那么,卖方比买方更有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博弈就很被动。因此,在博弈的过程中,对于双方来说,谁拥有对方或者客观环境的信息越多,越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

伍子胥与士兵的博弈中之所以能够获胜,显然伍子胥是掌握了士兵充分信息的人:他知道士兵是一个在远离国都的偏远地界的小官吏;通过谈话他更了解到了士兵对于抓他的原因并不了解;而且,这个小官吏对于楚王的所作所为更不可能了解。因此,伍子胥就编造了有利于自己的故事来蒙骗对方,命运就此起死回生。

另外,即便是博弈中暂时处于主动的一方,随着事物的变化,也会变成被动的一方。

在《过韶关》中,伍子胥虽然顺利逃离了自己的国家,可是他在过韶关时却一夜急白了头,因为他对昭关的信息掌握就是不对称的。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伍子胥想要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竟一夜急白了头。幸好后来名医扁鹊的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伍子胥才得以巧妙过关。

由此可见,在博弈中人们很多时候都处于不完全信息的博弈中。在信息不对称时,要注意借助他人的力量让自己成为信息对称的一方,就会有胜算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