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的悄悄话

法国心理治疗师雷哈德·卢旺认为:“缺乏自信”这个说法,好像一个杂物柜,什么都能往里装。“我不敢上台发言”,“我不知道怎么说不”, “我害怕别人的议论”,“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些,都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他本身。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品性也是父母给的。孩子刚生下来时宛如一张白纸,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笔一笔地在孩子的白纸上涂上色彩。等到父母发现这幅画与自己所期待的有距离时,切不可怪画纸而不反思画画的自己。

归纳起来,造成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苛刻的批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今的父母竭尽精力与财力让孩子接受各式各样的教育,孩子们则应接不暇地穿梭于各类学科的辅导中。父母旨在让孩子“先知先觉”,孩子稍不如人,就心急如焚,对孩子大加呵斥:“这么简单,怎么还不会?”、“你啊,真是笨蛋!”、“你上课是怎么听的?”等等。舐犊情深的父母也许从未想过,在孩子看来,这些不经意的言语意味着父母对自己的否定。孩子在被否定中否定自我,那弱不禁风的自信心的嫩芽在一次次的否定中被扼杀了。自卑、怯懦随着自信心的减弱而滋长。而对外面的世界,孩子的内心总有一个声音:“我行吗?我会吗?”这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悲哀。那么,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在于“自信心”的丧失。而这又是谁造成的?是那些声声说爱孩子而又不会爱的父母们!

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作为家长不要一味的批评孩子,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孩子点自信。不要只盯住自己孩子的短处和缺点,而对于他的长处和优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要说什么“成绩不说跑不了”。夸赞你的孩子吧,很快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会乐于变成你所夸奖的那么优秀。

无聊的攀比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攀比,恨不得将所有孩子的优点都集中在自己孩子身上。这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当然实现不了,于是,孩子常常挨骂: “你怎么样样不如别人”,“看人家张三多么能干”,等等一些打击孩子自信的话。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能培养出有自信心的孩子来呢?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为,孩子特点的形成因素十分复杂,比如,每个孩子的先天遗传基因不同,后天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环境、生活给养、生存空间、社会关系等各方面千差万别,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反映到孩子的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

可是,许许多多家长忽视了这个事实,总以为别的孩子能行的,我的孩子也能行。千万不可以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孩子,去为难孩子,给他施加压力。这样做必然是自讨苦吃,也毁了孩子的自信心。

过度保护孩子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独苗苗”现象的普遍存在,孩子变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也自然成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聚焦中心,六双眼睛时刻关注着小宝贝的动静,惟恐有点闪失。加上小孩子的能力本来不足,做任何事情笨手笨脚,动作又慢,很容易产生自信心不足的心理。大人在一旁看着,情不自禁地发急,往往自己动起手来越俎代疱。

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也不会干,于是家里的六双手更“有理由”抢着包办代替,剥夺孩子自己做事的一切权利。孩子无从学习动手做事,他的自信心也越来越没有了。家长过度保护的另一种表现是恐吓手段。比如,不让孩子出家门“闯祸”,偏说什么“外面有大灰狼”,“有坏人要把你带走”的谎言,使孩子只能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这样孩子是变得听话了,可是,他的自信心也吓得没有了。

过分夸奖孩子

和前面所提到的可靠批评孩子相反,有的家长过分地夸奖孩子。但凡事物极必反,过分地夸奖孩子,也会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我的女儿太出色了,聪明绝顶,又那么漂亮!”一个母亲这么夸女儿,而一旁的女儿则羞愧得无地自容。的确,为了认识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别人的尊重和夸奖。不过,心理专家马丁认为:过分夸奖同贬低一样,不能帮助人树立自信,都会让人变得脆弱。因为过分夸奖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潜力有多大。因为父母的过分夸奖,孩子一生都会努力,去追求父母希望我们扮演的那种形象,而这又是她们能力远远达不到的。所以,这些孩子总会有失败感,无论怎么做都做得不够。

过分管教孩子

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不喜欢那些顽劣的孩子。但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言行方面略有越轨,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益。那些对家长言听计从的孩子,通常低估了自我价值,自信心比较弱,对环境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怀有恐惧。他们把良好的行为作为自我保护手段,因为他们所犯的错误越小,所谓的“风险”也就越少。这都是他们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因而在人格成长方面,缺乏进取独立的能力。

缺乏自信的人都有过独特的经历,没有人天生就是害羞或自卑的,而是后来变成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自信的因素都是在同父母曲折的关系中孕育的。总之,孩子缺乏自信与父母的教育有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的成长轨迹,深深地烙刻着父母的影响。

为你的孩子而骄傲

杰克·韦尔奇出生于1935年11月,1981年4月成为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2001年9月光荣退休。从入主通用电气起,他用20年的时间,将一个弥漫着官僚主义气息的公司,打造成一个充满朝气,富有生机的企业巨头。在他的领导下,通用电器的市值由他上任时的130亿美元上升到了4800亿美元。韦尔奇被誉为“最受尊敬的CEO”、“全球第一CEO”、“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

韦尔奇从小就患有口吃症。说话口齿不清,因此经常闹笑话。韦尔奇的母亲想方设法将儿子这个缺陷转变为一种激励。她常对韦尔奇说:“这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于是,从小到大,韦尔奇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口吃有过丝毫的忧虑与自卑。因为他从心底相信母亲的话:他的大脑比别人的舌头转得快。

在母亲的鼓励下,口吃的毛病并没有阻碍韦尔奇学业与事业的发展。而且这个弱点反而正为一种特有的标识与资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总裁迈克尔就对韦尔奇十敬佩,他甚至开玩笑说:“杰克真有力量,真有效率,我恨不得自己也口吃。”

韦尔奇的个子不高,却从小酷爱体育运动。读小学的时候,他想报名参加校篮球队,当他把这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便鼓励他说:“你想做什么就尽管去做好了,你一定会成功的!”于是,韦尔奇参加了篮球队。当时,他的个头几乎只有其他队员的四分之三。然而,由于充满自信,韦尔奇对此始终都没有丝毫的觉察,以至几十年后,当他翻看自己青少年时代在运动队与其他队友的合影时,才惊奇地发现自己几乎一直是整个球队中最为弱小的一个。

青少年时代在学校运动队的经历,对韦尔奇的成长很重要。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在球场上培训出来的。他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信心建立的基石。”在整个学生时代,韦尔奇的母亲都始终是他最热情的啦啦队长。所有亲戚、朋友和邻居几乎都听过一个韦尔奇母亲告诉他们的关于她儿子的故事。而且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她都会说,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自信不是“争第一”

采采是个文静而美丽的女孩,她说话语速总是慢慢的,音量也不大,但别有一种镇定而睿智的力量,总能说到人的心里去。

采采的生活平淡而又幸福。她嫁给了一个普通的男人,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她每天定时吃三餐,做健美操,午睡,周末的时候和先生一起去探望父母,去郊外游玩,生活很有规律;她从不嫉妒荣誉加深的同事,也从不刻薄偶尔犯错误的同事,只对小人冷眼旁观;她冰雪聪明,新明如镜,与周围那些拼尽全力却活得不尽如人意的人相比。她的人生似乎应该更加精彩,可是她却没有这样做。

其实,采采以前也不是这样的,小时候的她争强好胜,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就一定要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小学的时候,她次次拿第一,她不觉得骄傲,只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进入初中以后,周围的小男生们“异军突起”,成绩突然间好了起来,采采的成绩虽然也在进步,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实,她已经做得很棒了,她的坚持与努力让老师同学对她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不是每次都能拿第一,采采变得焦虑起来,她对自己产生了质疑,经常难过自责。与此同时,因为过度劳累,她的体质也差了很多。

是爸爸的一句话改变了采采的心境。爸爸说:“为什么一定要争第一呢?人生就是一场旅途,你总是匆匆忙忙地往前走,总是为了更快地达到下一个目的地而焦虑劳累,你有没有想过,你已经错过了路边最美的风景?为什么不把脚步放慢,去欣赏这些风景呢?其实你不必追求优秀,但你可以做到良好呀!”

爸爸的话如醍醐灌顶,让采采的心情变得透亮起来。她听从爸爸的话,轻轻松松地把每门功课都保持良好,同时她的体质也恢复到了良好的状态。高中毕业的时候,她给自己的定位是考上一所普通大学,但是因为压力不大,反而发挥出色,她轻松地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以后,作为独生女的她,拒绝了一家大型企业留京的邀请,回到父母所在的中等城市,进入一家专业对口的单位,她的要求就是离家近一些,方便照顾父母。采采就这样游刃有余地做着每一件事情,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而充实。

“你不必追求优秀,但可以做到良好”。其实我们的家长都应该学习这个智慧的爸爸,因为他的一番话解开的不仅仅是女儿的心结。很多人都以为,每次考试争第一、处处争强好胜的孩子就是充满自信的孩子,这种看法其实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处处争强好胜的孩子,可能恰恰是不自信的孩子。这些孩子为了争第一而加倍努力,他们的内心可能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这些孩子会以为,争第一就是人生目的,如果拿不到第一,他们的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第一真的是次次都能拿到的吗?结果往往是,成绩下滑一些,对别人来说只是一点点的挫折,对他们而言却是很大的打击和失败。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和初中时的采采一样,内心充满焦虑,以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不会得到别人的爱。

也许很多家长会说:“没有这么严重吧!我不要求孩子拿第一,只要求他进入前十名就可以了!”其实,这个“进入前十名”的要求与“拿第一”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而已。如果你的孩子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上,才有“进入前十名”的功力,这跟采采们努力争取第一名又有什么不同呢?可能孩子进入前十名,父母在高兴之余又不忘说:“进入前十名也不要骄傲哦!人家某某每次都考第一名呢!”父母总给孩子这样的暗示:你不够努力,你应该取得更好的成绩,孩子就会产生相应的压力,不断地自我怀疑,总以为自己只有做得更好才能配得上爸爸妈妈的爱。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孩子的自我感觉是消极的,是不自信的,长此下去,他会以为人生就是这样暗淡而辛苦的。

——难道这就是父母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吗?

家长示弱能增强孩子自信心

兵兵刚上幼儿园时,妈妈每次接他回家走到楼下时总会说:“妈妈,我可累!”妈妈一开始还真以为儿子刚上幼儿园中午休息不好,回家时会感到疲劳。因孩子年龄小,加上心疼儿子,妈妈毫不犹豫地就背起他爬上六楼。可接下来好几天只要一走到楼下,儿子就喊累,慢慢地,妈妈明白了儿子说累的真正原因:因为家住六楼,他怕累不想自己上楼。

有一天,快走到楼下时,妈妈灵机一动:何不在儿子面前示弱一下?于是妈妈学着儿子平时撒娇的样子说:“儿子,今天妈妈也可累,你在妈妈心中是一位小小男子汉,作为小男子汉你能帮我做些什么吗?”儿子听妈妈这么一说,上下打量了妈妈一下,用手挠挠头,迅速将妈妈手里的提包接过去说:“妈妈,我来帮你提包,我拉着你上楼吧!”

说完就提着妈妈的包,拉着妈妈的手“一瘸一拐”地上了楼。妈妈在后面装出很没劲的样子,一边上楼一边喊着:“儿子,慢点,我上不去了。”儿子一副很照顾妈妈的样子说:“我拉着你呢,你可以慢点!”以后的日子,妈妈时不时在儿子面前示弱,总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现在快6岁了,自理能力很强,在妈妈面前总表现出小男子汉的形象。幼儿园里老师也反映儿子很会照顾较弱的幼儿,在班里很受同学们的喜欢。

现在的独生子女更多享受的是多个成人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照顾,很容易养成自私、自理能力差、不会体谅别人、缺乏爱心等缺点。如果我们成人能经常在孩子面前示弱一下,让他们感到自己有时也很能干,也能帮助成人做很多事情,相信孩子会慢慢自信起来。

父母不该说的话

简单的“不可以”

许多家长主观认定不好的事,都会直接跟孩子说“不可以”,却从不告诉原因。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在对孩子说“不可以”前,应先清楚说明为什么“不可以”。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通过协商的语气来对话。专家建议:最好用正向提醒来代替负面的禁止。如:将“你现在不可以看电视”,变为“你的作业还没做完,先去做作业吧!”

“你看你,你再看看人家”

在幼儿中使用横向对比不利自尊心的成长。家长都期望自己孩子比别人强,当他们看见别人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好,他们就会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多能干,比你强多了,你怎么都不争气。”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幼儿自尊心伤害最直接的。长期对幼儿采用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幼儿形成“我比别人差”的潜意识,使幼儿自尊心处在一个受伤状态。

你一定要,你必须

当父母经常说出“你一定要”或“你必须要”的话语时,不妨先省视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将自己的期待加诸于孩子身上?如果是,那么父母就要矫正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附属品。控制与责骂虽然可得到即时性的效果,却会产生最大的后遗症。影响孩子的判断力,只知道盲从或因为反对而反对。

教子加油站:

1.给孩子讲道理,大一点的孩子会产生无力感,年龄较小的孩子则听不明白。

2.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父母爱的方式是错误的,至少有以下三种错误的方式:一是妨碍孩子的成长;二是控制孩子的成长,三是代替孩子成长。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3.在亲子关系中,有两句话对孩子的伤害最大,后遗症最大:第一句是“我这样做是对的。”,第二句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孩子自信来自5000次的肯定。有真爱的家长或者真正懂得表达爱的父母会时时不忘投向孩子肯定的目光,而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一个小孩子正是在这种肯定的目光中,才渐渐地发展出自信心,然后才能发展出自尊,再渐渐地发展出自爱。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5000次以上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