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装不可忽视的细节

曾经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是一本书,那么这个人的穿着便是书的封面。一本书若有设计良好的封面,可以吸引读者产生拿起并阅读的欲望;同理,一个穿着有魅力的人,也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进而有助于个人的成功。

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着装已经成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内在修养及气质的集中体现。即使是名人也离不开这个规律。

居里夫人这位法国科学研究院的院士,是一位把奖章当玩具给孩子玩的女科学家,同时她也是一位日常不修边幅的女性,她认为搞她们这一行的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成果。

有一天居里夫人应邀参加一场新闻发布会,是关于她们的研究在最近取得重大突破的事。

结果,当天她全身心地投入在实验里,把参加发布会的事给忘了,后来还是发布会组委会的电话使她想起了这件事。

她赶紧去参加发布会,根本没有顾及自我形象。可当她赶到新闻发布会的大门口时,被保安拦住了。对方把她当成了流浪者,不管她怎么说都不让她进去。

居里夫人焦急万分,她不顾一分地大喊起来,这才把里面的组织者引了出来。居里夫人连忙做了自我介绍,说她是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博士。得到会议组织者的确认后,居里夫人才得以进入会场。这时新闻发布会已经开始了。轮到居里夫人作报告时,她拿起麦克风大声介绍起她们那个课题的研究情况来。听众见到一个蓬头散发、穿着邋遢的女人竟然如此放肆,以为有好戏看了。顿时上上下下一片混乱。

大会主席看到主角来了,忙做了介绍,台下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居里夫人也不多说,继续讲她们的工作进展,可她发现下面的每一个人都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她,她并没在意。

说着说着,不知谁在下面咕哝了一句,顿时引起一阵哄笑。居里夫人还以为自己哪里说错了,停了一下,又接着往下说,不知谁又说了一句什么,台下笑得更欢了。

居里夫人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都看她有点像在动物园里欣赏大猩猩。居里夫人这才明白事情出现在自己身上。低头看了看自己一下子脸羞得通红,不好意思地把头转了过去,她终于明白了。她的头发没有整理,乱得像个鸡窝,白衣服又脏又破。

发布会一结束,居里夫人就急急赶车回实验室了,甚至连晚宴都没参加。

无独有偶,北京一家大报的一名记者下乡采访,为了减少当地政府的麻烦,她先坐公交车然后步行到目的地,没有人陪同。谁料雨后道路泥泞,等走到目的地时已是狼狈不堪。乡村干部目睹这位女记者裤筒儿泥点斑斑,鞋底半寸厚泥的“惨相”,任凭她拿出记者证怎样说明自己的身份也不肯相信,弄得这位记者哭笑不得,最后记者当着他们的面给报社打了个电话,证实了自己的身份,才扭转了尴尬的局面。

不要以为穿什么无所谓,怎么穿也无所谓,服装发展到了现在,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交际语言,它能告诉人们你的品位如何,身份如何及性格怎样等。所以年轻人在提升自己的魅力时,一定要把穿着高度重视起来。

不恰当的衣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给人留下相当不好的第一印象。比如,一位教师如果以“西部牛仔”或“伴舞女郎”的打扮走上讲台,肯定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即使课讲得再好,水平再高,也难以改变这一状况。另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观得体的衣着,往往首先给人以悦目的感受,让人产生与他继续交往的愿望。"先敬罗衣后敬人"这一古语虽说从道德上讲有所欠缺,但它毕竟是一个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的社会观念。其实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对方要了解你的"内在本质"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而体现一个人的个性的衣着却让人一目了然,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

恰当的着装,并不是说一定要穿上价钱昂贵的衣服,有时正好相反,一味追求华丽富贵,反而给人以庸俗的印象,关键是要整洁大方,能体现人的内在素质。现在有许多公司对所属雇员的着装都有“规定”,而它并不是说要穿得怎么好看或衣料质地的好坏,关键是要符合审美的要求。

服饰要做到两和谐。一是服饰与人的身体、相貌、年龄、性格等因素和谐,另一是服饰与时间、气候、场合、职业等的和谐。

恰当的穿着真的能改变人,使人变得较为英俊、潇洒,或亮丽动人。但是只有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强调自己、装扮自己,通过“着装设计”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创造"自我"的风格。

如果你家里有一面穿衣镜,请你现在就走到镜子前。不要整理头发,不要换衣服,也不要任何装饰,就这样走过去,邋遢就邋遢吧!把自己当作别人,好好地瞧瞧镜中的“他”:由头到脚不能放松,也不必过于苛求,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人?

还有,不要把眼睛对准某一点,不用管单一的胸围、腰围、臀围以及手或脚怎么样,只要看整体的感觉就够了,就好像别人看你那样看看自己,也许你会发现——镜中的这名男士年龄20多岁,五官端正,但衣着不雅;举止虽不像电影明星,但也很够味道。

其实有些缺陷很容易掩饰,你需要为新形象描绘一张蓝图。只有用这种心情来改善自己,你独特的气质风味才能慢慢地培养出来。限于篇幅,我们对穿着的细节不再做深入的讲解,各位读者可以在很多渠道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