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借势但不要趋炎附势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感慨。面对强大的现实,我们想成功,很多时候必须借他人之势,但是,善于借势却并不能趋炎附势,如果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而不去努力争取,坚持奋进,我们的生活仍然不会完美,成功仍然会离我们很远。

宋真宗时期,有名官员叫李垂。他为人正直坦诚,刚正不阿,从来不会对权贵阿谀谄媚,对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也是深恶痛绝。如果有人对权贵溜须拍马被李垂发现了,他就会极度鄙夷、讽刺这些人。因此,他的耿直坦率和光明磊落得罪了很多随波逐流的人。

有一次,当朝宰相丁谓办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是大家只是心知肚明,谁也不敢当面说起。李垂却敢当面指责丁谓处事不公,有负朝廷的重望。丁谓因此怀恨在心,一心想要报复李垂,在宋真宗面前说了很多李垂的坏话,并想方设法把李垂贬到了外地做官。

后来,宋仁宗即位。仁宗很反感丁谓,就撤掉了他宰相的官衔,把他贬官了。丁谓不再是当朝的权贵,因此李垂又被招回京城做官。他回到京城后,有人就劝告他让他这次一定要拜会一下现在的宰相,不要重蹈覆辙,像上次一样得罪了权贵,遭到贬谪。李垂却说:"我以前看到大臣们处事不公正,有负朝廷的重望,就会当面指责、批评他们。不管他们官做得多大,是不是权贵人物。现在怎么能奔赴权门,去迎合那些有权势的人,看他们的脸色行事呢?我是不会去的。"结果,他又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很快又一次被贬谪了。

李垂是一个刚直不阿、决不趋炎附势的人,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但他的人生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这是因为他虽然为人正直,却并不懂得人生还要借势的道理。在人生的许多关键时刻,借助他人之势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只是我们在借势的同时,一定要记住:决不能趋炎附势。

不知是古代趋炎附势现象比较突出,还是文人墨客比较敏感,抑或是对其深恶痛绝的缘故,古籍反映趋炎附势的文字俯拾皆是。《史记·汲郑列传》记载,西汉官吏翟公,文帝时被委任为廷尉,每天总是宾客盈门,求官的、办事的络绎不绝,被贬后闲居家中,再无宾客过访,门可罗雀。后又复官,再为廷尉,宾客又是盈门不绝。翟公为此感慨不已,于是在大门张贴告示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近代冯玉祥将军为人果敢正直,从不趋炎附势。据说有一次大军阀吴佩孚生日,四方下帖,大摆盛宴,为自己庆寿。那些攀龙附凤、趋炎附势之辈,争相前来祝寿。冯玉祥将军接到请帖后,没有亲临祝贺,仅派人送去一坛清水,坛口封条上写着"君子之交淡如水"七个字。吴佩孚一见脸色大变,但他在众人面前又不好发怒,只好笑着说"焕章(冯玉祥字焕章)真知我也。"由此,他对冯玉祥将军耿耿于怀。

北伐战争胜利之后,当时的南京市市长刘纪文举行隆重的结婚大典,真是宾客云集,礼品成山。惟独当时担任国民党南京政府军政部部长的冯玉祥将军没有去,但他派人送去一份礼品。这份礼品是一只木盒,木盒外包红布。刘纪文接过冯将军的礼品,心里非常高兴。可他打开一看,木盒里面装的全是南京市市民的诉冤状纸,弄得堂堂的大市长哭笑不得。

这种现象,眼下的社会上更是习以为常的了。人们很多时候在借官势、借权势,下面这个故事是从一本杂志上读到的:

S在某县县长和县委书记两个官位上从政十几年,十几年来,在某县他一手遮天,能够呼风唤雨,大大小小的干部们没有不敬畏他的。这一日,S过生日,有人要为其作寿。S说:"党纪有规定,不可胡来。谁也不许给我作寿。"一声令下,没有人为S操办生日。不过从前一天起,利用S休息时间,到其家里请示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络绎不绝。从早晨到晚上,S几乎无法离开家门,S只好向副手们打了一个招呼,"今天在家办公,诸君请勿打扰。"中午和晚上,S的家人和经常走动的亲属在饭店里吃了两餐饭,也没有大操大办。不过细心的人发现,S的妻子和儿子去了几次银行。

后来,省委组织部门认为S在当地工作时间太久,需要交流和提拔,于是便把S交流到一个地级市担任了政协副主席,职务升了半格,由正处级变成了副地级。但S十分不情愿,数次上书省委组织部,要求继续担任当地县委书记,并提出要求再干一届就退休。省委组织部没有批准,S只好去上任了。家暂时没搬,S说"当地风水好,还想回来养老。”有人传闻“S官运到头了,这是明升暗降。”

春节期间,S回到了某县的家里。说也奇怪,只有腊月三十那一天有三五个人到S家里串门。一直过了正月十五,也没有几个人来看S。邻居们发现,这些日子只要一听到走廊里有声音,S夫妻就急忙打开房门。当看到来人是到楼上的县长家串门时,S的脸就变长了。S的妻子有时冲着路过她家门口的人的背影吐痰,有时还能听到她说"狗眼看人低!"

几个月后,上级检察院来人把S家给搜查了,据说S家的存款有几百万元。S少爷家的轿车也被没收了,从此,人们再也没有看到S。随后S的家和S少爷也都搬走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搬到了什么地方。

这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这种现象却真实存在,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受到启发,要借势决不能趋炎附势,趋炎附势者没有好下场。

众所周知,趋炎附势是小人行径,但趋炎附势者并不都是小人。人们在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的同时,也许自己就深陷其中。所以我们时时要警惕,尤其是在借势之时,不要陷入趋炎附势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