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演讲注入情感

演讲又称演说或讲演。对演讲来说,“情”的传递有三种载体:辞、声和态。因此,在演讲过程中,我们就要注重运用这三种载体来表达情感。即:以辞托情、以声托情和以态托情。演讲者只要将这三种手段很好的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情感,与听众产生共鸣,从而使演讲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演讲贵在打动人心,而要打动人心离不开演讲者的情感注入,即演讲者的感情流露和情绪表现。无论在演讲的起始、过程、还是推向**,乃至结束,演讲者的神形都应随着演讲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富有情感性。例如,万承奎教授在做“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演讲时,表现出对有人自我践踏生命的痛惜、对掌握命运强者的赞颂,表现出的情感变化、神情动作令人叫绝,自觉不自觉地把听众带入情感世界从而让人去体验百态人生、去领悟生命把握之要领。可以说,成功演讲者都是情感丰富者。这种情感发自演讲者的内心,表现出:爱憎分明、喜怒分辨、苦乐分界。没有演讲者的情感投入,就不会有听众的情感付出。没有演讲者的情感变化,也就难以激起听众的层层情感波澜。

关于情感问题,西方某些演讲学家提出过什么“零度风格”。什么是“零度风格”呢?所谓“零度风格”(zerostyle),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一种风格。这显然是荒谬的。

一个简单的道理,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零度风格”不适宜于演讲。因为演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可是,有些人的演讲、报告却往往忽视这一点。听众对一些演讲听不进,除其它因素外,就在于演讲者没有或很少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当要唤起人们对某种人为的灾难采取同样态度和行动的时候,被情感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忿怒和忧郁。他们不了解,那种装着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痛不痒地朗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丝的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情感,尤其是置身于热烈的场合中,其情感就更丰富而富于变化。不管演讲者自觉不自觉,只要他一登上讲台,就自始至终用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影响着听众。比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劳动观念、共产主义道德等,它们不仅仅有理论和知识的内容,也包涵着丰富的情感。所以,情感教育应是演讲者的目的之一。演讲者是否自觉地对听众进行情感教育,其效果是不一样的。每个演讲者应该把情感教育自觉地纳入演讲中,用美好的情感去陶冶人们的情操。不仅如此,情感的培养和思想教育也有很大关系。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们经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情才能达理”等,都强调了情感对于听众接受思想的重要性。健康的情感可以激发听众积极的思想意识。它对于理性还不够发达,习惯于用形象和感觉来思考问题的青少年来说,就更显得重要了。如果我们亲耳聆听了斯大林的《广播演说》就可以知道,他那反击法西斯侵略,奋起保卫祖国的思想,是伴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传播出去的。如果我们亲耳聆听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演讲》,也就可以知道,他那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追求真理、歌颂正义的思想,是伴随着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仇大恨和对李公仆先生的敬佩情感传播出去的。如果演讲者没有这样的情感,不仅不能唤起听众相应的情感,而且这些思想就不能有效地传播出去,也就不能引起听众对这些崇高思想的更加强烈的同感和追求。

情感还可以影响演讲者的思维逻辑。情感与思维在发展中,往往是互为先后,相互促进。有时情感的激烈,引起思维活动的活跃;有时思维活动的活跃,激起情感的高昂,它们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协同并进。情感高昂了,思维活动活跃起来,就能收到接受知识的最佳效果。另外,一些情感,如美感、理智情感,都是在文化知识传授中加以培养的。如果忽视了这些情感的培养,演讲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就不能达到。

总之,演讲是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它牵涉到人们的诸种心理因素。一个杰出的演讲者,总是有着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敏捷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又与演讲者的情感,关系极为密切。只有情感丰富而炽烈的演讲者,才能促进和推动心理诸因素发挥最大的效用。

反过来,这些心理因素又促进着演讲者的情感。这样才能使演讲达到成功。有的演讲家已离开人世若干世纪,但由于他把崇高而丰富的情感注入到演讲辞和他的声音中,那无声的和有声的语言,也仍然会保留着他真实的情感,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彩。林肯的《葛提斯堡演说》讲完之后,成千上万的听众眼含热泪。以后又铸成金文放在牛津大学,作为英文演说的典范。他的演讲的成功除了其它各种因素外,与他深挚而丰富的情感是分不开的。

演讲者情感的价值,不只在于影响听众的情感和形成听众对于现实的态度,而且还在于他能激励和促进人们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演讲中情感的作用,是和思想教育的作用同等重要的。一个演讲者情感的丰富,适度与否,往往决定着演讲的成败。演讲要善于以自己热情之火感染听众,善于用自己的热情之火激动群众。但是,这种丰富的、炽烈的、火一样的情感来自哪里呢?它又受什么制约呢?古语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演讲者的情感是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演讲者如果离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就无所谓人的情感。

今天的社会节奏太快,人们被繁忙和喧嚣、紧张和焦虑所烦扰,所有的人都不停地向前追赶,学生奔赴一个又一个考场,成人奔赴职场、官场或商场,生命在不停地追赶中过早地透支。但人是情感动物,生命的能量来自爱,来自心灵与心灵的滋养,来自给予和感激。而匆忙奔跑和追赶的人既顾不上给予,也顾不上感激,生命的情感之河自然因遭遇久旱而干涸……

在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由土地、风雨、汗水,父母辛劳耕作的身影编织的背景,那些画面只有在回望的时候才能触动和拨响心灵深处最细微的弦;只有在屏息静听的反省中,心灵才会因充满感激而变得富足和丰盈。

演讲的情感要怎样注入呢?注入情感有何作用呢?

首先,注入情感能增强表达欲望。言为心声,情感影响思维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胸有块垒,不吐不快”。

其次,注入情感能诱导联想,激发思考。情感的催化剂,可以帮助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进行接近、类似、对比等联想,进行积极思考,迅速组织材料,打好腹稿,然后才能出口成章。

最后,注入情感能唤起共鸣,促进交流。演讲者借助有声、态势两大手势,通过语言达到和听众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