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引经据典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经受了时间长河的洗礼,被证明是权威的、令人信服的言辞与观点。因此,经典的说服力,几乎是不容置疑的。正是因为经典有着巨大的说服力,所以经常被很多高明的演说者引用在演讲中作为论据,以增加自己演讲的说服力。这种引用,我们叫引经据典。

诗有诗眼,书有书魂,演讲有演讲意境。一首诗有一联名句就是可称为好诗;一本书有一句名言,就有阅读的价值;同样,一篇演讲中,如有一句哲理名言,便能使听众受益非浅,难以忘怀。因为无论演讲者阐述的观点多么的标新立异或超凡脱俗,其实都是或多或少地被历史上的名家论述过的。名人名言是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的,而名家所具有的影响力也是恒久存在的。因此,演讲者应抓住听众内心深处的心理,恰当地引用哲理名言或权威人士的论述,让它们服务于自己的理论观点的论证,加强演讲的说服力量。

“人生如果是河流,那么,是活成宽宽的大河,还是窄窄的小溪,取决于河床有多宽。我们一生的使命就是拓宽河床,让生命的格局更大。”这是摘自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为海南师范大学5000余名师生做的一堂“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的生动讲座。她在短短的90分钟里,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用一个个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解读《论语》、《庄子》等国学经典,博得了现场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

2008年5月,俄罗斯新任国家元首梅德韦杰夫到北京大学演讲。他面对600余名北京大学师生代表,阐述了未来俄中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的设想和希望。这位被称为“好引经据典”的元首,在演讲中不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引经据典,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还有老子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都不放过。甚至中国的俗话也引用进自己的演讲中:“中国有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高等学府培养一代代学者和思想家,他们肩负在科学、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创造新成就的责任。”

梅德韦杰夫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演讲,赢得了北大学子们如雷的掌声。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国演讲也善于引经据典:

中国有句古话,温故而知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也遇到过挫折和挑战,但我们的关系并不是没有困难,没有分歧的。但是我们必须是对手这种想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我们两国的合作,美中两国都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安全。我们基于互相的利益,相互的尊重就能有成就。

奥巴马所引用的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先生认为,从奥巴马到希拉里,到洪博培大使,都比较喜欢引用中国的典故,来证明中美关系的程度,体现了一种希望跟中国搞好关系这样一种诚意。“温故而知新”,我想体现了奥巴马开始从历史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看待中美关系,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故”,从他来讲,我觉得他采用了三个时间点,一个近代,也就是1784年“玛丽皇后号”访问中国拉开了中美开始接触的序幕。然后又回顾了二战时期中美肩并肩的飞虎队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同时回顾了中美建交的那段历史,通过这个回顾无非是想证明中美关系来之不易。这个思维有点像我们中国人平时思考中美关系的角度。所以我觉得美国领导人,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战略的角度看待中美关系,这毕竟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

在这之前,像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主席,还有胡锦涛主席,几次访美的时候,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也都是在给美国人讲故事,讲历史。

深得民心的温家宝总理,也是一位爱好并且善于引经据典的高手。我们经常能在他的讲话中找到一些经典的影子。比如他在2006年于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就引用了数条古语、诗文和典籍。如:“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魏征传》,原句为“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如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温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经据典、言简意赅,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一个学以致用、严谨细致的总理风采,具体到演讲技巧上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历史上一些精华的古语、诗文,经千百年锤炼,流传民间,成为永恒的真理,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思想财富。很多东西不但过去管用,现在适用,而且将来仍然可用。温总理善于运用这些天下百姓喜闻乐见的经典思想启迪人们,值得各位演讲者用心学习。

无论演讲者阐发的观点多么的标新立异或超常脱俗,几乎都是或多或少地被历史上的名家论述过的。名家的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名家所具有的影响力也是恒久存在的。演讲者应抓住听众内心深处的从上心理,恰当地引用名家权威的论述——即经典,让它们服务于自己理论观念的论证,加强演讲的说服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璀璨的经典。只要你用心,你可以在演讲前稍加留心,要找到一些支持自己论点的经典并不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引经据典时要尽量避免那些晦涩的、生僻的经典,要选择那些听众一听就明的经典。否则,无论如何经典,大家不明白其意义也是枉费,如果你再为了解释这个经典而费尽口舌,更是不明智。

此外,引用经典要自然,不可生硬突兀,也不要过于频繁。过于频繁的引用,容易给人造成掉书袋、卖弄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