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就是对自己负责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未来,父母的希望。作为父母,我们总试图包容孩子的一切,善的、恶的、好的、坏的。但无原则的包容只会让孩子身陷爱的泥潭,唯有让孩子学会自省,孩子才能真正挣脱出来。

通过自省,孩子才能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所以说,学会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自省即自我反省。是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通过自省,一个人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准,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自我反省的能力是人们一种内在人格智力,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进步的前提条件。对成人而言,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尊、自律,有计划地规划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进取,一次次渡过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犯了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态度。犯了错而不敢承认,是欠缺自信的表现。因为一个有自信、有实力的人,不会为了这一两次的失误,就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如果知道那些错误,却不反思,看着错误不断重演,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丝毫没有帮助。因此,只有自我反省,才能修正缺失。一个具备反省能力的人有了错误,能主动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反省自身缺点,从而不断改进自己、升华自己。

一个具备反省能力的人一定能够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他们总是寻找自己的不足,力求改进这些不足;他们总是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建议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他们不会害怕自我批判和自我否认,因为他们知道自我否认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自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身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自我否认的背后,他们实际上有着充分的自信,在不断的反省中获取前进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杂念,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判断,理性地认识自己,并提醒自己改正过失。只有全面地反省,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每日反省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功课。通过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失和错误消灭于萌芽状态。

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并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才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一再犯错。所以,培养孩子反省的习惯非常重要!

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家长不妨借鉴以下几点:

·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要教会孩子反省,就得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如果一个人能坦然的接受批评,这对于他的成长将是有很大好处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学会接受批评,这不仅能够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

·不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

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一味斥责,这样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时,家长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

·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

孩子做错了事,许多家长常常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丧失责任心,不利于培养其自我反省的能力,使他以后容易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让孩子明白:自己必须面对自己造成的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

·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

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而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而且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应让他懂得羞愧和内疚。如孩子做错事,家长可直接平静指出错误所在,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以后不再犯此类错误。

纠正孩子不会反省的习惯时,家长应该注意的原则——

·不要惊慌或者整天唠唠叨叨

当孩子做错事之后,大部分的父母通常都会以吃惊、慌乱或是终日唠唠叨叨的方式来责备他们。一般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常以反抗、顶嘴甚至以更强烈的逆反态度去面对,丝毫不会有改错的诚意。

·不要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允许孩子解释,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如果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孩子只会觉得你武断,没有根据,从而不服从管教。

·不要拿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如“你看某某现在过得多好,你就不能像他一样吗?”为此,孩子为了表现自己的不满,可能会顶嘴“那你去生他好了,生我干什么?”这样的情况不但家长下不了台,还让孩子的自尊长期处于被损伤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