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与"甜柠檬”定律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果林时,发现架子上挂着一串串葡萄,垂涎三尺,可自己怎么也摘不到。就在失望之时,狐狸突然笑道:"那些葡萄没有长熟,还是酸溜溜的。”于是,它高高兴兴地走了。事实上,葡萄没吃到,狐狸仍是饿着肚子,但一句自我安慰却让它走出了沮丧,变得快乐起来。

寓言中的狐狸通过自我安慰,即使没吃到想吃的葡萄也很开心,属于典型的“酸葡萄”心理。这种心理,属于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当人们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挫折感,为了解除内心的不悦与不安,人们就会编造一些"理由"来自我安慰,从而使自己从不满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在实际生活中,酸葡萄式的自我安慰比比皆是。例如,单身族常常会说,“一个人最好,多自在啊”;没考上名牌大学的人常常会说,"读名牌大学有什么好,竞争压力那么大,早晚会累到变态”;看到同桌的考试成绩比自己高很多分的人常常会说,“一看就是抄袭,投机取巧,没什么了不起的”……

与“酸葡萄”心理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甜柠檬”心理,它指人们对得到的东西,尽管不喜欢或不满意,也坚持认为是好的。就好像一个人拿着青青的没熟的柠檬,明知柠檬熟透了才甜,但因为手上只有没熟的,就偏说自己这个柠檬味道一定很好,会特别甜。何况有柠檬总比没有好,同样是内心的一种自我安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甜柠檬”心理同样比较普遍。例如,你买了一双鞋子,回来后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如意,但在和别人说起时,你可能会强调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质地是纯高档皮料,即使价格贵点也值得。还有,虽然你知道自己的男朋友有不少缺点,但在外人面前,你往往喜欢夸奖他的优点。

关于“酸葡萄”和“甜柠檬定律”,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对此进行了间接的证明。

心理学家招募了一定数量的学生来从事两项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件是转动计分板上的48个木钉,每根钉子顺时针转1/4圈,再逆时针转回,反复进行半个小时。另一件是把一大把汤匙装进一个盘子,再一把把地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反复做半个小时。

学生们在完成工作后,分别得到了1美元或20美元的奖励,同时,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个来做实验的人这个工作十分有趣。

结果发现,与一般的预期相反,得到1美元奖励的人反而认为工作比较有趣。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不满意或不好的事情,倾向于通过自我安慰把事情造成的不愉快等消极影响减轻。

通过这个定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相同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论就会不尽相同,心情也会不一样。例如,当你失恋时,与其沉浸在过去的痛苦烦恼中,不如想一想,下一次遇到的人会比错过的这个好很多;当你遇到挫折时,可以想想“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是一种收获;当遇到丢东西等倒霉事时,不妨想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知道,任何事情都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如果你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只会令自己陷入低落、郁闷之中;相反,如果换个角度,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一切也许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