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他人需好口才

如何克服与人沟通中的心理障碍?如何应对下属或他人的质问?如何同反对自己的人相处?如何激发部下的能力和创造力?如何说服顽固的谈判对手?如何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纳自己?……这是当前每一个人所面临的社会难题。

传统的管理学,强调权威式的管理方法。领导者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下属必须不折不扣无条件地执行,且自鸣得意,以为这样才能显出领导者的威严。其实,这种陈旧、专制和生硬的方法,不但不能解决上述的难题,反而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那么,能否在两者之间架设一道桥梁,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与对立,使之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呢?

有,那就是——说服。

这是一个自由的世界,你可以一言不发直到你离去,或者让嘴巴毫无目的地响个不停,无人有权对此干涉。但当你走过人群时,不能抱怨遭到冷落或遇到嘲笑的眼光,因为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说服别人就是被别人说服。

何谓说服?一言以蔽之,说服就是使对方能主动地“起而行”。也就是使对方自动自发地成为“被说服者”。因此,是否成功地说服了对方,需要检验对方是否自动自发、自觉自愿“起而行”。如果只是强迫性地去改变他人的意愿,那只会徒增反感罢了。诚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说:“牵马到岸边,强迫不想喝水的马喝水,实在是不可能的。”举起枪来威胁,也只不过是为生命而暂时屈服罢了。诱以整叠的钞票,对方即使做了,为的也只是金钱而已。用手枪威吓、用金钱利诱,驱使对方就范,这只是对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策,这不能算是说服。

对于已起反感的对方,即使他能不停地去做,也称不上是说服了。人心理的自动起而发和反感之间,就如钟摆的摇动,能以一种和谐、双赢的方式来牵引对方到自动自发的方向去,才称得上是说服。

战国时期,赵国的太后刚刚执政,秦国趁机攻打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国向盟友齐国求救,齐国答应出兵支援,但有个条件,就是要求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做人质要寄人篱下,在那个动**战乱的年代,人质的性命常常很难保证。所以对于齐国的要求,赵太后断然拒绝。

赵国的大臣们都十分着急,纷纷劝说太后答应齐国的条件,太后非常生气,宣下旨意:“谁再来劝我让长安君去做齐国的人质,我就杀了他。”大家一看,都不敢再开口了。

秦国的进攻日益加紧,赵国安全危在旦夕,老臣触詟看在眼里,十分忧虑,决定冒险规劝一次太后。太后听说后,怒气冲冲地在大殿等他。

触詟故意小步缓慢地走上殿堂,先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走,非常失礼。很久没有来拜见太后您了,担心您的身体,今天特来问候!”

看到触詟老态龙钟的样子,太后不忍苦着脸,跟着感慨道:“我现在进出也要靠车子才行了,我们都老喽!”

“那吃饭还好吗?”触詟很关切地问。

“只能喝些稀粥,成天这么多的烦心事,哪里有胃口啊!”

“我的胃口也不好,但我还坚持散散步,每天走二三里路,增加点食欲。”

“唉,我可做不到。”太后叹了口气,脸色好多了,先前的怒气基本看不到了。

这时,触詟用恳求的语调说:“太后,老臣有个儿子叫舒祺,排行最小,不成材,但老臣很喜欢他,老臣想请求您让他当一名侍卫,也算为国家出些力。”

“好啊,他几岁啦?”

“15岁,虽然还不大,但我想趁我活着的时候先安排好。”

“原来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太后笑了。

“当然,我喜欢这个小儿子比他妈妈还多呢。没办法,天下父母心嘛。”

太后很开心,谈话的气氛越发缓和了。

这时,触聋趁机说:“老臣认为太后疼爱女儿燕后比长安君要多。”

“这怎么可能?”太后睁大了眼睛。

触詟很感慨地说:“父母疼爱儿女,总是替他们做长远的打算。当年您送燕后远嫁外地,她也哭个不停,不愿意远离家乡;出嫁后,您非常想念她,但每次祭祀时总是祈祷她不要回国,好好当她的王后。这不是替她做长远打算,让她的子孙世代继承王位吗?”

“是啊!”太后点头说。

触詟进一步说:“您想过没有,三代以前,甚至赵国的开国重臣,现在子还封侯的还有吗?”

“没有了。”太后想了一下说。

“是那些封侯人的子孙都不好吗,没有能力吗?不是的。关键是他们没有功劳。没有功绩却享受很高的俸禄,有很高的地位,时间长了就难服众啦。现在您宠爱长安君,可以提高他的地位,赐予他土地与财宝,可您不让他为国立功,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服众呢?所以我认为您没有替长安君长远打算,说您对他的爱不如对燕后的爱。”

一席话,让赵太后醒悟了,她改变了想法,同意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让他为解决赵国的危机出力。齐国很快出兵,击退了秦军,赵国平安了。

可以说,触詟的说服力是十分了得的。他劝谏赵太后的过程真是精彩——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而蛮横固执却又爱子心切的赵太后最终被他成功说服。

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指出:“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他甚至断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说服力创造的。”

“说话和事业的进步有很大关系,如果你出言不慎,或是容易与人争辩,那么,你将很难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和别人的动力。”这是千真万确的,一项事业的发展,常会在一次谈话中获得效果。无数成功者的事实证明,敢于当众讲话、拥有一口好口才、善于说服别人是成功的催化剂,它直接关系着事业的成功。

经过精心的准备策划,西蒙·福格来到英国著名的《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求职。

他问:“你们需要一位好编辑吗?”言下之意自己就是好编辑。

“不需要。”拒绝的很干脆。

“那么,好记者呢?”

“不需要。”拒绝的同样干脆。

“那么,排字工、校对员的?”西蒙坚持不懈。

“都不需要。很抱歉,我们现在没有空缺。”明摆着事情要没戏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说着,西蒙从包里拿出一块很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总经理被西蒙新颖、独特的求职方式所打动,破格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25年后,西蒙·福格成为这家报社的总编辑,名扬世界。

1983年元旦,英国女王为多年给首相撒切尔夫人担任顾问的戈登·里斯授以爵位。他的主要功绩是:有效地提高了撒切尔夫人的演说能力和应答记者提问的能力;为撒切尔夫人撰写了深得人心的演讲稿……一句话,为英国塑造了一位崭新的“风姿绰约、雍容而不过度华贵、谈吐优雅和待人亲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由此可见,英国王室和政界对政治家的说服力是如何的重视。

自从有了人,影响其他人或其他团体的行动的能力就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纵观人类历史阶段中的重大变革,它们几乎都是由那些在说服过程中掌握主动的个人所引导的。这些人能够让别人相信,跟随他们的信念将使自己的生活完全为之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