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苦难,屡败屡战

前美国副总统亨利·威尔逊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当他还在摇篮里时,贫穷就已经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他深深地体会到,当他向母亲要一片面包而她手中什么也没有时是什么样的滋味。

他在10岁时就离开了家,当了11年的学徒,每年可以接受一个月的学校教育,最后,在11年的艰辛工作之后,他得到了一头牛和六只绵羊的报酬。他把它们换成了84美元。从出生一直到21岁那年为止,他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美元,每一美元都是经过精心算计的。他完全知道拖着疲惫的脚步在漫无尽头的盘山路上行走是一种怎样的痛苦感觉……

在这样的穷途困境中,威尔逊下定决心,不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溜走。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深刻地理解闲暇时光的价值。他像抓住黄金一样紧紧地抓住了零星的时间,不让一分一秒的时间无所作为地从指缝间流走。

在他21岁之前,他已经读了1000本好书——想想看,对一个农场里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艰巨的任务啊!在离开农场之后,他徒步到100英里之外的马萨诸塞州的内蒂克去学习皮匠。他风尘仆仆地经过了波士顿,在那里他可以看见邦克·希尔纪念碑和其他历史名胜。整个旅行只花费了他一美元六美分。一年之后,他已经在内蒂克的一个辩论俱乐部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了。后来,他在议会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说,此时,他来到马萨诸塞州还不到八年。12年之后,这位曾经的农场穷小子终于凭借着多年来自己不懈的努力,熬出了头,进入了国会。

不停地超越苦难,在屡败之后还能屡战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谈到"屡败屡战"这一句话,怎么也绕不过晚清的曾国藩。这个进士出身的文人,于1852年奉命回乡办团练,团练初具规模后的前几年,他唯一做得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只打败仗。从1854年练成水陆师出征,到1860年兵败羊栈岭,曾国藩可谓一败再败,小的败仗不计其数,大的惨败就有四场:1854年湘军初征就在岳州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1855年在江西鄱阳湖全军覆灭,连自己的座船也被抢走;1858年,部将李续宾率部血战三河镇,6000兵勇无一生还,三湘大地处处缟素;1860年,李秀成破羊栈岭,曾国藩在60里外的大营中写好遗书、帐悬佩刀,以求一死,好在李秀成主动退兵。

就像凤凰从烈火中涅槃,这个被大臣们讥笑为"屡战屡败"的常败将军曾国藩,最终用他"屡败屡战”的勇气与决绝,打到南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强者。

能不费多大曲折就能成功的事,算不上大事。举凡强者,必有异于常人之大事业。而世间能称之为大事的事,岂可轻而易举?

好事多磨,不经过九曲十八弯,没有“屡败屡战”勇毅,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