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苦成就人上人

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以种茶为生,全家生活颇为艰辛。小学毕业那年,15岁的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

1933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米店。到1954年,王永庆筹资创办了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中国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九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其总部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多亿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在中国台湾的富豪中他雄踞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中国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家。

对于自己的成就,王永庆总是将它看作是一种勤奋、吃苦耐劳换来的成果,他常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子女。

对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来说,吃苦是一种灾难,这意味着他轻轻松松享受生活的愿望遇到挫折。而对一个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吃苦具有难以取代的积极意义。因为吃苦能激活自己的全部潜能,完成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从而获得真正的自信。

16岁那年,王永庆在嘉义县开了一家碾米厂。那时候,中国人做生意很不容易,处处受到日本人的欺压和排挤。

在王永庆的碾米厂附近,有一家日本人开的碾米厂,老板名叫福岛正夫,已有多年办厂经验,实力雄厚,在当地同行中

名列第三,而且他还能享受到许多王永庆享受不到的优惠条件。在这种现实条件下,王永庆似乎根本没有跟福岛正夫竞争的能力,但是,永不服输的王永庆却瞄上了这个强大的对手,他决心凭自己的努力跟福岛正夫一较高下。

福岛正夫的碾米厂每天下午6点下班,王永庆却将下班时间推迟至晚上10点,多干几个小时,就可多赚几个小时的钱。碾米厂的活又脏又累,福岛正夫每天都要花3分钱去澡堂洗一个热水澡;王永庆却仗着年轻体壮,天天洗冷水澡,即使冬天也不例外。他认为,每天省下3分钱,等于比福岛正夫多赚3分钱。

王永庆苦省苦做,生意很快超过了福岛正夫,在嘉义的26家碾米厂中位居第三,将福岛正夫挤到了第四。在日本统治时代,一个年龄不到20岁的中国小伙子能取得如此成就,十分难得,他因此声名大噪,成为当地的头面人物。这一成功,激励了他成大事创大业的勃勃雄心,也为日后的事业腾飞奠定了物质基础。

王永庆用他成功的轨迹表明,苦难是成功的起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旅程中,如同翻越崇山峻岭,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当苦难当道时,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则不屈不挠,与困难作斗争,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强者视它为垫脚石,视它为一笔财富,他们的成绩是优秀;弱者视苦难为绊脚石、万丈深渊,被它压垮,他们的成绩是不及格。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苦难是人生的沃土,是磨炼意志的试金石。不经三九苦寒,哪来傲雪梅香;没有曹雪芹历经沧桑的磨难,哪里会有《红楼梦》;司马迁不忍受宫刑和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就不会有举世不朽的《史记》;没有苦难,就没有激励几代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难从古至今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勇者在苦难面前永远都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

正如没有经历富足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一样,没有经历穷苦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人生。但是,如果一个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自甘贫穷,不为自己的面包而奋斗,那么他也会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样,最终消耗掉一生。只有像森林中的橡树那样,敢于和狂风暴雨作斗争,才能让风雨助益自己的成长,最终挺拔于森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