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忍则忍,该退就退

人们常常把忍让与失败、放弃、躲避等词联系在一起,似乎忍让总带有某种贬义和消极的色彩。然而忍让却是善于变通者的法宝。忍让包含了很多层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当下生活的中止,是个积聚能量的过程,在这样的停止中具有快速生长的可能。

忍让并不是从此以后就不再进攻,相反地,忍让是为了在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以后更好地进攻。

曹操不乏英雄气概,但他也有让步的时候。他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他当时还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反,曹操一时成为众矢之的。而曹操这时的力量并不强,与袁绍等人相比,更处于弱势。因此,曹操采取后发制人的方法,将袁绍打败。

曹操得势后,袁绍摆出盟主的架势,以许昌低湿、洛阳残破为由,要求曹操将献帝迁到鄄城,因鄄城离袁绍所据的冀州比较近,便于控制献帝。可是曹操在重大问题上不让步,断然拒绝了袁绍这一要求,而且还以献帝的名义写信责备袁绍说:“你地大兵多,专门树立自己的势力,没看见你出师勤王,只看见你同别人互相攻伐。”袁绍无奈,只得上书表白一番。

曹操见袁绍不敢公开抗拒朝廷,便又以献帝的名义任袁绍为太尉,封邺侯。太尉虽是“三公”之一,但位在大将军曹操之下。袁绍见自己的地位反而不如曹操,十分不满,大怒道:“曹操几次失败,都是我救了他,现在竟然挟天子命令起我来了。”拒绝接受任命。

曹操知道自己这时的实力还不如袁绍,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跟袁绍闹翻,决定暂时让步,便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任司空(也是“三公”之一),代理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只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以缓和同袁绍的矛盾。由于袁绍不在许都,曹操仍然总揽朝政。

与此同时,曹操安排和提升一些官员。以程昱为尚书,又任命他为东中郎将,领济阳太守,都督兖州事,巩固这一最早的根据地;以董昭为洛阳令,控制好新旧都城;授夏侯渊、曹洪、曹仁、乐进、李典、吕虔、于禁、徐晃、典韦等分别为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牢牢控制军队。

曹操表现得很谦恭。于是杨奉荐举曹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曹操连上《上书让封》《上书让弗宁侯》《谢袭弗亭侯表》等,表明他“有功不居”。曹操深知自己还是弱者,因此对袁绍的要求尽量满足,对朝廷的封赠表现出"力所不及”的谦恭。等到羽毛丰满后,他就露出真面目了。官渡一战,曹操彻底打败了袁绍。

在双方僵持的时候,他会先退几步,以求打破僵局,为自己积蓄力量赢得时机。善于把握进退的火候,恰当抉择进退的时机,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面对挫折、打击、磨难,应该沉着应对,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压倒。忍受挫折的一种方法是发愤图强,准备东山再起,而不是由此沉沦。

当自己处于弱势时,不妨采取以退为进的方针,避开凌厉的锋芒,保存自己的实力。当忍则忍,该退就退,不勉强,不生硬。这时候,你就是真正的强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