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是自省的最好时机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每一个身处逆境中的人,都应该在脑海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逆境之所以缠上了自己,大部分的根源在于自己。比如说做生意遭了骗,根源在于自己的轻信;比如考研失利,根源在于自己学业不够精进……治病要找到病源方能对症下药,突破逆境也需要通过自省找到导致逆境的根源,方能找到突破的途径。

自省也就是指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省,人可以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一个人如果不懂自省,那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更不会有自救的愿望。

从来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从来不犯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的人也是不多见的。暂且不论是不是重复过去曾犯过的错误,就是这种经常反省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

宋朝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河豚鱼说》,说的是河里的一条河豚游到一座桥下,撞到了桥柱子上。它不责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绕过桥柱子游过去,反而生起气来,恼怒桥柱子撞了它。它气得张开两鳃,胀起肚子,漂浮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不动。后来,一只老鹰发现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转眼间,这条河豚就成了老鹰的美餐。

这条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桥柱子,却不知道反省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恼怒别人,一错再错,结果丢了自己的性命,实在是自寻死路。

那么,人应该从什么时候反省自己呢?

孔子的弟子曾子,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告诉我们,每天要三省,从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的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的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知识身体力行。

总之,要通过自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一日三省”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高标准、严要求,而“身处逆境时自省”则是做事的底线。明代绍兴名人徐渭有一副对联:"读不如行,试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智。”这副对联,科学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失误与经验的辩证关系。上联是说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行动。下联“蹶方长智”,蹶是指摔倒,不能摔倒后一蹶不振,而应“吃一堑,长一智"。有人认为“吃一堑"与“长一智”之间存在必然性,那就错了。不是说吃一堑就一定能长一智,而是吃一堑有可能长一智。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必然性,必须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从失误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长智。如果错后不思量,不考虑如何长一智,那么同样的错误还会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然屡蹶,讵云能智”的精辟之处。

一个人遭受一次挫折或失败,就应该接受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这就是成语“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