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是成长的重要元素

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伙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伙伴是孩子童年时期最重要的陪伴者,在群体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那些只生活在个人小圈子里的孩子更健康、更活泼,也更开朗、自信。其次,孩子需要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成长、学习,在与朋友的交往中缓解压力,获得愉悦的心理感

受。第三,孩子需要与伙伴一起合作与分享,竞争与分担。对于他们来说,伙伴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元素。有了伙伴,他们的心情有地方倾诉,他们的需求也能得到更多的认可与理解。

成长中的孩子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时期,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过于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在同学中的人缘不好,都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宁夏有一位叫王希(化名)的高材生,从小就绝顶聪明,曾得到过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宁夏赛区理论和实践技能测试一等奖,数学和物理成绩也非常好。后来,王希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系。

这是一件何等荣耀的事情,王希的父母走出去自然也觉得脸上有光。可是,在王希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传来了,他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消息传到王希的家乡,他的父母一听就晕了过去。多优秀的孩子呀,怎么会犯故意杀人罪呢?

原来,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王希,在小学、中学阶段,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学习上了,和别人没有什么交往,也不懂得怎么与别人交往。

到了大学以后,环境变了,王希觉得没有朋友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他希望有朋友,但他不会交朋友。后来,王希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这个男同学到哪,他就跟到哪儿,非要跟人家交朋友不可。那个男同学怕男生之间走得太亲近会被人议论,所以不愿意跟他这么接近,后来索性不理睬他了。这让王希非常失落。

王希就偷偷弄来一种剧毒化学品——铊,投到了这个同学的水杯里。这个同学没有防备,喝下了铊水,结果疼痛难忍。这时候王希良心发现,赶紧把同学送到了医院抢救。在医生的追问下,王希承认自己往同学的水杯里放了东西。经过抢救,这个同学的命保住了,但是休学一年,住院治疗,也花了不少钱。

出院后,这个同学就把王希告上了法庭。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王希的悲剧为广大父母揭示了一个道理,对于孩子来说,学会交往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个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孩子,即便学习成绩很好,也不可能获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与成功有关的“好东西”,大都是给人缘好的人所准备的。反之,一个人如果不善于与人交往,人缘差,他即便拥有再高的才华,也只会错失成功的良机。

霍华德·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教授,他是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曾经跟踪研究了很多孩子,发现那些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以后却反而不是最有成就的人;那些在社会上取得了莫大成就的人,学生时的成绩普遍是中上游。一开始,加德纳觉得很费解,为什么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反而不是最有成就的呢?

经过反复的调查,他才搞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那些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学习虽然很好,但因为他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书本上,结果变成了性格有些孤僻甚至怪异的书呆子,不善与人相处。当这些孩子踏入社会后,因为不善和别人合作,无法融入团队,往往就容易成为集体中被孤立、被排挤的对象,结果得不到支持与援助。而那些排名中上游的孩子,成绩虽然不是最好,但他们大多性格开朗、活泼,豁达大度,喜欢与别人合作,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所以可以轻而易举地融人集体当中,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使自己的努力事半功倍。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老张夫妇俩都没念过多少书,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也没“混”出个名堂。老张干的是钳工,爱人原先是纺织厂的女工,后来下岗再就业,成了公交车的售票员,两口子吃够了没知识的苦,决心不能让儿子小张再走自己的老路。于是,他们拼命供小张读书。而小张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成绩都相当优秀,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某名牌大学。

儿子上了名牌大学,父母的心愿终于变成了现实。老张夫妇还没为此高兴几天,就接到了小张的坏消息:和同学吵架了。原来,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张,无论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父母处处让着他、护着他,他只需要一心一意读书就行了。

以前,小张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学习上了,和别人没有什么交往。在大学里,环境变了,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小张一下子感到非常不适应,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处。大学住的是集体宿舍,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小张因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里自然就有些吃不开了。

结果,不到一个学期,小张就把宿舍里的其他7位同学都给得罪了。同学们都有意疏远他,以规避彼此产生矛盾。由于没有朋友,小张形单影只,有事只会给家里打电话,向妈妈诉苦……

其实,对于那些能够恰当地与别人交往的孩子来说,同学之间的事情都是一些很容易处理的小事。相互协商一下,彼此退让一下,也就解决了。可是对小张来说,因为父母从来没有教给他这些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常识,培养他这些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能力,导致他不懂人情世故,让自己陷入了孤独的僵境。

正因为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此重要,难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与得到其他本领相比,我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而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则说得更直截了当:"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

此外,善于与别人交流、交往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感情交流、更多的快乐。心理学家发现,善于交往的孩子容易形成快乐健康的性格。如果孩子总是被抛弃、被拒绝于集体之外,就会产生孤独感,感情会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灵,也会感到寂寞、空虚和无聊,并始终处于孤独、封闭、退缩的状态,如同置身于一个孤岛之上。这种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比如如何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合作等,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交往和其他任何能力一样,也应该从小培养。如果错过了童年这个关键期,没有一个深厚的交往经验的积累,养不成一个很好的交往习惯,长大后就是一件麻烦事。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个交流对象——家长,应懂得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需要,协助、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让孩子学会选择朋友

在生活中,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顾虑,再加上现今社会上,小团伙、黑社会及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很多家长在孩子结交朋友一事上都极为担心,生怕他们交上坏人,影响一生。因此,家长千方百计地撮合孩子与那些家长认为的好孩子玩,而家长认为不好的孩子,总是百般限制、阻挠孩子与之交往。

当然,社会的情况令人忧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家长因自己惶恐而盲目限制孩子交朋友的做法也是不明智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孩子需要通过接触朋友,学习、分享及适当地竞争。而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通过与朋友相处建立自我形象。因此,要求孩子放学后立刻回家或禁止孩子与朋友交往,都直接剥夺了他们学习独立、建立自我及锻炼社交技巧的机会。再者,孩子渴望独立,也需要从生活中积累经验,从而为将来进入成年期奠定基础。若家长过分压抑孩子,结果只会导致更强烈的反叛或更多的依赖。

其实,让孩子自己选择朋友,有很多好处。

首先,给孩子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的尊重进而更加信赖家长,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促使他们互相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

毛小丹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己的东西总喜欢乱扔,结果用的时候却怎么都找不到。后来,她认识了邻居家一个叫芊芋的小女孩,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小丹的妈妈发现芊芊非常爱干净,自己的东西从来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妈妈问小丹:"你和芊芊是好朋友吗?"

"当然是啊!"小丹回答妈妈。

“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学习,你看芊芊多爱干净,总是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你能做到吗?如果你做不到,芊芊可能就不会和你做好朋友喽。”

后来,小丹果然改掉了乱扔东西的坏习惯,自己的东西也收拾得整齐多了。其实,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跟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和直接罢了,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其次,让孩子自己选择朋友,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和交际能力。

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常常通过"手心、手背"的方法决定由谁"当老板"、"当科学家"、"当解放军"、"当工人"……这是一种简单的机会均等的民主手段,却可以培养孩子们“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思想。孩子们常在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再现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买菜、做饭、睡觉、扫地以及娶媳妇、走亲戚等。这是成人社会现象在儿童社会中的折射,孩子们在"过家家"中了解了很多社会知识,也锻炼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再如,孩子们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不管问题解决得是否合理,他们的认识总会前进一步,这也是学习社会的一个过程。如果孩子没有朋友,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学到的。

再次,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可以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意识。朋友之间的群体生活可以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让他们服从群体活动规则,认识到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只顾自己,就会受到朋友的排斥,小朋友会看不起他,不跟他玩,这将会促使孩子最终远离群体。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是家长无法口授给孩子的。

总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朋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交朋友的时候,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不要刻意地为孩子选择朋友

父母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的朋友多半是老实、听话、胆小的孩子,和这些孩子玩,父母似乎可以放心一些,不必担心发生意外事故。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在环境中遇到了那些胳膊粗、力气大、甚至是喜欢欺负小孩子的大孩子时,他们往往会封闭自己,不敢结交小伙伴,宁愿自己一个人玩或请大人陪自己玩,这时父母要善于积极引导。

2.要让孩子自己结交伙伴

以成人来说,和朋友的关系以及友谊的形成,表示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是否成熟。如此说来,孩子就更要从小学习结交小伙伴。父母应该引导他们融人一个愉快而又适宜的团体,而不要代替他们。当孩子在与小伙伴们发生纠纷时,父母尤其不要代替他们思维,代替他们分析,代替他们和伙伴"算账",这样无疑将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觉得有父母为坚强后盾,遇到什么麻烦都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这对孩子极为不利。

3.要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

父母应把孩子的朋友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当孩子带小朋友来家里玩时,家长应该说:"我们家来客人啦,欢迎欢迎!",或者说:"真高兴我的孩子有你们这样的朋友,你们能来太好了"!而且要鼓励孩子认真接待,让孩子的朋友感觉到你对他们的支持和赏识。孩子缺乏朋友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外出旅行或者一起参加某项活动来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

4.给孩子多一点关心

当孩子在结交朋友时受到了冷淡,遭到嘲笑、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地给予关心,并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并从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增长才智!

5.相信孩子

其实,好孩子自然会交到好朋友,如果你的孩子与坏孩子来往密切,必然自己身上也有问题。所以,如果你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品行不端的表现,就要相信孩子自己的眼光,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引导孩子学习朋友身上的优点,但也要防范孩子学习别人身上的坏习惯。

孩子的社交生活是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父母的视线范围之内,尽管大胆地放开双手让孩子去与人交往。孩子会在父母的帮助下,从一个个小朋友身上汲取友爱的营养,并从中学会如何选择真正的朋友,信心十足地把握好自己今后的社交生活。

礼貌是一种个人素养

礼貌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态度表示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言行规范。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中,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

一个举止得体,待人彬彬有礼的孩子,展现给他人的是一种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和气质修养,这样的孩子,必定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反之,一个举止粗俗、满嘴脏话的孩子,即使比较聪明,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因此,要想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让他们先学会礼貌待人。

要培养孩子礼貌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礼貌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在孩子面前骂人、说粗话;不争抢;主动给老人让座等,这些行为的影响远比语言更有力。孩子耳闻目睹家长礼貌的言行和举止,不但受到了熏陶,还会更加服从和尊重家长。

2.在生活中多给孩子讲一些礼貌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了解一些起码的礼貌规则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应从小就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有礼貌的,哪些行为是没礼貌的。比如:在公共场合,安静是礼貌的,吵闹、奔跑是无理的;买东西的时候排队是有礼貌的,反之就是没有教养、没有礼貌的……让孩子学会礼貌用语和行为举止,这样才能慢慢成为一个有礼貌、知书达理的好孩子。

3.注重孩子个人礼仪的培养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向孩子强调个人礼仪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的个人礼仪。

(1)仪容仪表,让人先人为主。教育孩子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要把脸、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净净。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洗澡,确保身体没有异味;衣着要干净、整洁、合体。一个仪容仪表整洁大方的孩子,会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2)行为举止,优雅无声的语言。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提出要求,目标就是"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无精打采、耸肩、弯腰,千万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摆动,步速适中,防止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行为举止是一种表达信息的身体语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能够帮助孩子拉近与他人的距离,使沟通更加轻松。

(3)表情亲和,让孩子更有吸引力。教育孩子在神态表情上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与人交往要面带自然微笑,千万不要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举止。友好与善意的表情,能打动他人、感染他人,让他人更加愿意亲近自己,信赖自己。

(4)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家长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使用礼貌用语,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以指导和示范。

从儿子2岁开始,小丘就特别注意教儿子说礼貌用语。

儿子不会做的事情,需要大人帮忙时,小丘会教他说:“爸爸(妈妈),帮我一下

好吗?"帮完后,教他说:“谢谢!"同时,小丘也回以礼貌用语:"不客气!"

同样,有时小丘有意让儿子帮忙拿东西,然后大声说:"谢谢!"儿子也会说:"不客气!"

在儿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小丘会让他承认错误并说:“对不起。”等儿子把自己想

说的话说出来后,小丘才会对他说:“没关系。”而当小丘和丈夫犯错误时,他们也会

主动对儿子说:“对不起,爸爸(妈妈)做错了。”并表现出道歉的诚意,儿子也会礼

貌地回答:"没关系。"

久而久之,小丘的儿子不但口齿伶俐很会说话,而且习惯了有礼貌地说话。

可见,孩子的礼貌用语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只要家长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变得彬彬有礼,大方得体了。

4.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当孩子有一些有礼貌的行为时,家长尽量用鼓励和表扬强化他的行为,让孩子认识到礼貌的好处。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举止,尽量与孩子开诚布公地交谈,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会让人不高兴的。让孩子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感受与反应,可问孩子:"如果别人也这么说你,你会不会很难过?如果会,就不要这么说。"同时也要提醒孩子,常常说这种话会得罪人,没有人喜欢跟他做朋友。和孩子讨论他的情绪感觉,建议他使用文明礼貌的语句,会比纯粹的斥责更有效。

5.让孩子学会做小主人

例如,客人来了,要打招呼问候。还可以让孩子请客人坐到椅子上,给客人倒茶、送水果等。孩子从他人赞赏的目光中意识到礼貌的好处,自然就更喜欢表现了。

6.带孩子做客,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做客的基本知识

让孩子明白好东西要分享。无论做客也好,做主人也好,教给孩子讲礼貌都是十分必要的。童年学会讲礼貌,是为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7.让孩子在分析与比较中认识到什么是礼貌

分析、比较他人的行为,从而得出结论: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没有礼貌、不正确的。

孩子礼貌的行为素养,是在家长有意识的监督下培养起来的,因此,家长应将之落实到生活的细节处,从小让孩子养成待人有礼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