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质奠定孩子人生的根基

品质,从字面上理解,应当包括品格和素质两方面。我们这里所说的品质培养,偏重于"品格"的养成,即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目标、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面对挫折的能力等。

对于孩子来说,好品质的养成远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因为,孩子的品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知识和技能却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吸收与更新。"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良好品质的养成,能构建健康的人格,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家长应从小重视孩子诚实、守信、善良、真诚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一般来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家长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日常生活中抓孩子的品质培养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孩子的良好品质是靠父母平时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的。只有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所见、所闻、所遇、所为的事情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

例如,父母要求孩子真诚待人,那么平时就应当经常给孩子讲真诚待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孩子知道只有真诚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要求孩子持之以恒,那么就应当帮助孩子树立完成每一项具体任务时的信心,同时,也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不管做什么事都能持之以恒的品质。

2.从小事抓孩子的品质培养

孩子的良好品质,是在具体甚至是细微的事情中养成的。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家长应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人手。

很多孩子在上学期间,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的什么文具比较喜欢,因为对所有权的概念还不是太明确,就会偷偷地放进自己的书包里。尽管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还不宜定论为“偷”,但如果不及时指出并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到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小莜今年上小学一年级。

有一天放学回家,妈妈发现小莜的笔盒里有一块漂亮的斑马橡皮。妈妈问橡皮哪里来的,小莜吞吞吐吐地告诉妈妈,是同桌的,因为自己很喜欢,就“带”回来了。

妈妈抓住机会跟小莜讲了“不拿别人东西”的种种道理,要求她第二天将这块橡皮还给同桌,还承诺:"如果你喜欢,妈妈明天也去给你买一块同样的橡皮"。

第二天,小莜将橡皮还给了同桌,妈妈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从那之后,小莜即使对别人的东西再喜欢,也没私自拿过。

3.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并不是指富裕的家庭,而是指家风好。

家长是孩子最贴近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同小可。家长的信念、情绪、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加上孩子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好模仿的特点,家长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曾有这样一个广告,三个孩子在一起比谁的爸爸勇敢。一个孩子说:"我爸爸开车看到红灯闯了过去,你们的爸爸敢吗?"家长即使不教孩子学这些,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受到了感染。因此,家长自身的修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正确的教养态度和生活方式、和睦的家庭氛围等,都将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到极其关键而久远的影响。

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长尤其要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和教育孩子。平时,家长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形象,以身作则,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己首先要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要求孩子遵守诺言,自己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不能忘记。只有这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才有说服力,孩子才能服从家长的教育,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这些外在学来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4.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

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家长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和宽容来对待孩子,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和矛盾,一起去观察世界、理解生活、判断事物。如此,才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的独立见解、健全人格和其他一切优秀品质,使孩子真正成为大家眼里的"好孩子"。

5.让孩子自己去辨别是非

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引导他上小学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

每天带孩子上学乘公共汽车,每当看到人们发生争执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家长听,他们为什么而争执?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当家长的再做指导。

天长日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大增强。

高尔基说过,"单单爱孩子,母鸡也会这样做,可是我们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公共事业,从事这种事业的人必须了解孩子的需要。"

作为家长,也许你不能给孩子富裕,不能给他英俊和美丽,但是你能给他一个成功的人生。如果你能够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美好的品质,那你就给了孩子一份最为珍贵的成长礼物,一个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