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过程是休验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孩子所获得的知识有传承和体验两个来源,传承就是前辈对后辈的教育。通过文化知识和家庭美德的传承,孩子会比较系统、快捷地理解和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成长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但是,仅仅依靠传承还是很不够的,孩子必须要有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只有经过体验和实践,才能长知识、长才干,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各种"爱"的理由,而失去了很多体验的经历和机会。比如,家长们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游戏;因为怕弄脏地板而从不让孩子做洗碗、择菜的日常家务;因为怕孩子跌倒,游戏的时候受伤或感染细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种草、挖虫子、踩水洼。更有的年轻爸爸妈妈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淑女、绅士气质,而拒绝一切会带来污渍的活动……家长们的这些做法生生地剥夺了孩子可以自己体验的一切权利,以致许多孩子的成长中缺少了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每个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用手去摸去抓。这都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在收集、积累对其具有重要作用的直接经验。没有"看",孩子如何知道世界上的五颜六色;没有"听",孩子如何分辨刺耳的噪音和悦耳的音乐;没有"闻",孩子如何辨识香臭;没有"尝",如何知道食物的酸甜苦辣;没有“摸”,孩子如何感受物体的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孩子的看、听、闻、尝、摸等体验,不仅发展健全了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更丰富加深了他们对自然、家庭、社会的认识,还对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孩子再长大一点后就开始学骑车、学游泳、学滑冰、学电脑、学音乐、学绘画、学社交等。这些生活、学习技能,孩子只听家长、老师的传教是学不会的,必须实地操作、反复练习、反复感悟,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践丰富的孩子,往往具有好奇心强、主动性强、自信心强、社交能力强、生存能力强等优势;相反,体验、实践贫乏的孩子,往往会有主动积极性缺失、冒险探究精神缺失、动手动脑能力不足、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劣势。可以说,体验越丰富,知道的事情就越多,见识就越广,孩子也就越聪明。反之,则结果相反。

因此,别因为担心孩子可能摔倒,就不让他奔跑;别因为害怕孩子可能会感染细菌而不让他栽花种草,挖虫子,踩水洼;更不能因为孩子把家里的小玩具、小电器拆了没有装上,就制止孩子做类似的体验……其实,即便结果是失败的,在体验的过程中,孩子还是能体验到实践过程带来的成就感。

况且,对于任何人而言,成长不可能不付出一些代价,相对于孩子的动脑动手能力,相对于孩子对客观事物的兴趣爱好,摔跤这样的小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摔跤、跌倒、失败了一次,吸取一次教训,只要孩子能吸取经验教训,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家长就该鼓励。再则,孩子在体验摔跤乃至失败的同时,还磨炼了意志,培养了探索精神,养成了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这有什么不好呢?

很多时候,孩子的体验过程比孩子的体验结果更重要。家长随时随地都应在心中持这样的价值观:"在黑暗中的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重要","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锐意开拓比坐享其成更可贵,说自己亲眼所见比鹦鹉学舌更可贵,打破沙锅问到底比浅尝辄止更可贵”。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只有一次,得给其体验的机会,给机会就是给其成长的养分。

当然,体验是方方面面的,体验是随时随地的,虽然我们需要对孩子的某些不健康的体验进行指导、帮助、教育、限制,甚至需要对那些有害的、不可挽回的体验严加禁止,但是,我们更需要对孩子健康有益、蓬勃向上的体验多加鼓励。

不过,任何体验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一次成功、一次见分晓的,家长和孩子都得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仅有广度,也得有深度;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还得深入进去;不只满足于浅尝辄止,还得长期、深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总之,家庭教育的路程很长,而孩子未来人生的体验路程更长。作为家长,我们应多给孩子一点自我成长、自我体验的空间。不怕孩子去碰壁,鼓励孩子去创造,同时呵护好孩子幼小的心灵,便可让孩子健康蓬勃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