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苍凉悲壮的恰纳卡莱海峡

马尔马拉海北端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同黑海相通,南端则有达达尼尔海峡同爱琴海相连。两者之间的陆路距离不足200公里,但给人的感觉却不一样,博斯普鲁斯海峡向人们展示的是秀美而壮丽,而恰纳卡莱海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苍凉而悲壮,说不清这种感受从何而来,也许是因为前者身处一个大都市旁边,在喧闹的环境和一些精美建筑的映衬下,雄伟的海峡也会更多地展现出其秀丽的一面;而后者则在两岸萋萋荒草中和少许松柏以及一两座古堡的背景下,显得荒凉了许多。反正两个海峡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的不同。如果你有时间和兴趣,也不妨实地比较一下,看看是不是会有同样的感受?

恰纳卡莱海峡长约62公里,比博斯普鲁斯海峡要长,最宽处7.5公里,最窄处1.25公里,也比博斯普鲁斯海峡要宽阔一些。其航道中心水深45.5~91.4米,最深处为106米。两岸山高约400米,多为石灰岩沙石和黏土,杂草丛生,较少民居和树林,树林以松柏居多。其水流流向同博斯普鲁斯海峡一样,上下各异,表层海水向西南流向爱琴海,流速较大,而底层水流则流向相反,流速相对较小。

古战场和纪念碑

说恰纳卡莱海峡给人以苍凉而悲壮的感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古战场,当时一场壮烈的战役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那时,由“青年土耳其党”人执政的土耳其,站在德国一边参战,协约国方面丘吉尔作为其海军的最高长官,派遣英法联合舰队攻土,企图穿越恰纳卡莱海峡进攻伊斯坦布尔,但由于海峡地势易守难攻,德土方面又在岸边配备了强大火力,防御工事也十分坚固,因此英法联合舰队不仅未能取胜,反而遭受损失。于是协约国方面改派澳新军团等陆军登陆,企图从陆路消灭守军,打通恰纳卡莱海峡。于是双方展开殊死战斗,场面十分惨烈。

这场战斗持续9个月,双方死伤人数达四五十万,约有8.6万名土耳其士兵和16万协约国士兵葬身于此,结果以协约国军队的失败告终。当时土军的指挥官就是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开国元勋基马尔将军。在一次近乎绝望的战斗中,他对士兵们说:“我不是命令你们去进攻,而是命令你们去死。"士兵们冒死进攻,结果胜利了。由于这是土耳其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唯一的大胜仗,使伊斯坦布尔免除了灾难,此战过后,基马尔名声大振,被誉为"常胜将军""伊斯坦布尔的救星"。

为纪念当年战争中的烈士,海峡尽头的岸边矗立起一座大型纪念碑,真正的战场也竖起了金属板做的标记。1985年4月25日,恰逢澳新军团纪念日,澳新军团纪念碑也在这一天揭幕,碑上刻着基马尔一段富有深意的话:

"对我们而言,约翰与麦赫迈特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肩躺在我们国家的这片土地上,你们,把他们从遥远的国度送来的母亲们,请擦去你们的泪水,你们的儿子们在这片土地上失去生命后,仍活在我们心中,他们安息了,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儿子。"

多年以来,每到4月25日,那些幸存的澳新军团和土耳其的老兵以及阵亡者家属都会来此凭吊纪念一番,既为缅怀逝者,也为共叙友谊,毕竟这场战争已经过去近10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