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纺织服装业、商业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之前,南非纺织品和服装大多依靠进口,本地主要生产毛毯和床单等家用纺织品。20世纪50~60年代才出现生产编织、机织面料、棉纱、人造纤维和精纺羊毛、羊绒的厂商。南非纺织服装业规模不大,但是追求技术和质量。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南非形成资本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业,合成纤维织物的生产不断扩大。南非是聚酯纤维和尼龙等人造纤维的生产大国,人造纤维的消费量占其纤维消费总量的67%。

服装工业也进行了技术更新。南非当地市场日益呈现对高质量服装的需求,即对精细的世界水平的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本地纺织服装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全面的相关行业,从天然与合成纤维生产,到无纺布、纺纱、编织、簇绒、印染和精加工产品。自1994年以来,南非投入9亿美元用于纺织服装业的现代化和技术更新,以提高该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目前南非共有约450家纺织厂,主要进行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的生产。纺织业是南非第11大制成品出口行业,占南非GDP约1.2%。2001年南非纺织品本地销售额为105亿兰特;服装出口额14亿兰特,纺织品出口额25亿兰特,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与欧洲。由于美国《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给予免关税优惠,南非出口美国的服装纺织品2001年增长62%。

南非纺织产品主要包括:

精纺毛条。南非2000年产出4980万千克羊毛,其中以美利奴羊毛产量最大,精纺度平均在24微米以下。90%的毛条通过拍卖的形式销往国外。

马海毛。南非东开普省的马海毛产量居世界之首,占世界产量的60%。

棉花。南非2000/2001年棉花产量约4000万千克,可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40%,其余依靠进口。主要进口国家为津巴布韦、赞比亚和莫桑比克。除此以外,南非每年还需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津巴布韦等国进口棉料。

剑麻。南非所产剑麻质量好,受到各国市场青睐。近两年剑麻产量略有下滑,平均每年约1000吨。

人造纤维。南非是聚酯纤维和尼龙等人造纤维的生产大国。人造纤维的消费量占其纤维消费总量的67%。

南非服装业情况:据南非官方统计,南非约有2500家服装厂。南非年服装产量约4.35亿件,其中45%为内衣、领带、泳衣、帽子和T恤等小件服装。自1994年新政府上台、国际贸易封锁逐步解除后,南非的服装贸易才开始起步。新政府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将服装的进口关税由1994年的90%降至2002年的40%。2001年南非服装进口额1.69亿美元,出口额2.22亿美元。来自中国、马拉维和印度的服装占南非服装进口总量的61%。美国和英国从南非进口服装的金额占其服装出口总量的68%。

在早期的非洲人部落社会中,存在以物易物的贸易关系。南非土著居民与外部世界的交换关系可以追溯到1497年,葡萄牙冒险家范斯科·达伽玛率领的远征舰队到达非洲南端的莫塞尔湾(Mossel Bay),用面包和酒交换科伊人的牲畜。16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以及北欧国家驶往亚洲的商船,也在开普半岛补充淡水和牛羊肉。这种交换方式持续了几个世纪。17世纪后半期欧洲移民在南非落脚之后,发展起农业和畜牧业,给欧洲过往的船只补充给养,同时南非白人社会依靠外部的商品供应,因此南非沿海地区商贸活动日渐发展。后来,白人移民向内地扩张,商贩用马车、牛车贩运货物进行买卖。19世纪南非矿业兴起,矿业公司的资金日渐雄厚,开始直接进口所需货物,威胁到沿海商人的垄断地位。随着威特沃特斯兰矿业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沿海进口商行的作用日渐减弱。但是,围绕矿业的商业服务业逐渐兴旺,1892年建立了南非商会联合会。

在19世纪中叶南非矿业开发和相关工业兴起时期,非洲人面临新的商品经济的挑战,采取的是起而应对的姿态。非洲人抓住机会开办商店、经营矿业,并且进入商品农业领域。但是很快,非洲企业的发展势头遭到打压。白人殖民当局制定法律和规章,强行剥夺非洲人的商业所有权,禁止非洲人在土著人保留地之外拥有土地及经商,非洲人商贩只能在非洲人住区经商。在奥兰治自由邦,非洲人的商业活动完全被禁止,以保护白人商人的利益。

1948年主张种族隔离的南非国民党上台执政后,于1950年公布的《种族住区法》,规定“有色人”和印度人在其划定的住区之外不准经商或办企业。1955年,白人政府规定非洲人在划定的非洲人保留地之外不准从事商业活动。对于那些已经在白人区经商的黑人,则强制他们在黑人区另外寻找场所。两年之后,非洲人住区的黑人商家也必须得到“土著行政官员”的批准才能在当地经商,当局的解释是他们与白人商业形成了竞争。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非洲人经商的限制更加广泛,在非洲人住区也不准许非洲人经商办企业。1968年,对非洲商人的限制更加严格,规定每个非洲商人只能有一个商铺,禁止非洲商人向其他人种的南非人卖东西或运送货物。凡此种种,使得非洲人失去经商和积累财富的条件,白人垄断了商业活动。南非传统的商品销售以农贸商店为主,后来发展成为更常规、更专业的零售商店,在沿海地区长期存在这种经营形式,货源主要依靠批发商。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矿业和金融中心威特沃特斯兰地区,后来发展起独立的零售业,形成连锁的商品集散网络,不再依赖批发商,并且与批发商形成竞争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南非的制造业和商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机会。1942年,阿非里卡人商业协会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非零售商业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零售业的发展出现销售额大幅度增长和连锁店迅速发展的形势。但是,南非掀起“买南非货”的运动,使得进口货物中直接用于消费的物品的比例由40%降低到15%。这一时期,对市场研究的投入增加,1963年对市场研究的投入占国民收入的0.05%,影响最大的市场研究机构是南非大学市场研究所(Bureau of Market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of South Africa)。南非零售业商品的90%来源于国内。1970~1971年,南非零售业商品50%是食品、蔬菜、水果和综合类商品,其次是肉类、纺织品、家具、化工产品和杂货类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南非制定了一系列商业管理方面的立法。1964年出台《物价控制法》,依照该法建立由工业部、商业部和旅游部组成的物价管理机构,其职责是以政府公报或书面通知的方式公布商品(包括服务)的最高限价。其他立法有1963年的《商标法》、1967年的《设计法》、1978年的《专利法》等。对零售商的管理曾实行许可证制度,后来逐渐放松,目前只需要向管理机构注册。

超级市场和商业中心的发展在南非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大都市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南非国内贸易方式也出现巨大变化,形成若干现代化的综合中心商业区。在约翰内斯堡周围地区、开普敦大都市区、伊丽莎白港和东伦敦地区、德班和彼得马里茨堡地区、布隆方丹和自由邦金矿地区等大城市郊区,建设起巨型的超级市场和商城,形成一站式和自助式的购物方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黑人就业的增加和购买力的上升,也是推动南非零售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但是,在可支配收入总额中,1985年黑人占31.8%,白人占55.5%。南非黑人城镇零售业和超级市场的发展大大落后于以前的白人地区。1994年以后,黑人城镇的商业才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农村地区的销售系统中一个重要渠道是农业合作社,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务,提供种类多样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