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多一点的鼓励与宽容

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当父母的人总能表现出莫大的耐心来,他们经常会慈爱地鼓励孩子,温柔地说:"不要急,宝贝,慢慢说。”"宝宝,再告诉妈妈一次,这是什么?"即使孩子说话口齿不是那么清晰,逻辑也存在混乱,父母依然能够从点滴的进步之中得到莫大的安慰。

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似乎变得缺乏耐心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许多父母焦急的责备声:"怎么说了这么多次还是念不好!你就不会动动脑子吗?"又比如有的孩子爱说话,一回到家里就絮絮叨叨地跟爸爸妈妈分享起学校的事情,以期得到父母的关注。但爸爸妈妈却又冷不丁地责备他们"没看见我在工作嘛!你的嘴就不能歇会,哪那么多话!"类似的言语对孩子来说犹如一盆凉水,浇去了他们说话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孩子变得情绪低落,乃至于从此变得沉默寡言。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宽容与鼓励。当孩子说错话时,父母一句宽容的安慰,能抚慰孩子受了伤的心,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与理解,变得更加懂事;当孩子缺乏自信,不敢当众表现自己的时候,父母一句适时的鼓励能给予孩子勇往直前的勇气。在父母那一声声"你一定行,我们相信你!"的话语中,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力量与勇气。从而能表现得更加出色。相反,父母的责备只会让孩子变得越发内向,不喜欢说话了。

5岁的小珍珍正兴高采烈地为妈妈讲故事。可是,小珍珍的表达能力太差了,一个短短的故事被她讲得支离破碎,连起码的人物名字珍珍都记不清楚。做妈妈的人,听着听着,越听越不是滋味,于是生气地责备道"你真是太笨了,这个故事妈妈都讲了那么多遍你还不会讲,去,去,去,自己玩去!"小珍珍一听这话,嘴巴撅得老高,一生气就扭头"噔噔噔"跑进了自己的房间里,躲了起来。这时候,珍珍的妈妈才意识到自己说了错话,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了。可是,以后不管她怎么哄孩子都于事无补,小珍珍再也不喜欢讲故事了!

事实上,每一个做家长的都应该明白,不管是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鼓励的效果远远胜于责备,父母不能因为一时之气就忍不住责备孩子,要知道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孩子的性格和命运。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这样,责备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差,很可能使孩子不愿意再开口表达。相反,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孩子就会多一点自信和勇气,多一分想表达的愿望。

一位母亲说,她的儿子2岁时才学会走路,近3岁时才学会说话,而且口齿也不清晰。用她一个同事的话说:“你儿子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儿子平时不爱说话,胆子也比较小,因而口头表达能力比不上同龄的孩子。这位妈妈没有拿儿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更没有责备孩子。她和自己的丈夫通过各种办法传递给儿子这样的信息:爸爸妈妈相信你,你是最棒的!

在日常生活中,这位母亲通过不断给儿子讲故事,培养儿子复述故事的能力,以此来增强他的自信。每次儿子用笨拙的小嘴讲出一个故事时,她和丈夫都会欣喜若狂,他们鼓励儿子:"只要你每天给爸爸妈妈讲两个故事,爸爸妈妈就会很高兴。"

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引导儿子讲话,和儿子探讨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学习中的困难和收获。渐渐地,儿子讲话的积极性高涨,一段时间后,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每个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而且不同的孩子所经历的过程长短不同,因此,父母要耐心地看待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切不可急躁,更不能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就责备孩子笨,而要多给孩子鼓励,鼓励孩子开口表达,和孩子多交流,引导孩子说话,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那么,怎样鼓励孩子勇敢地开口表达自己的意愿呢?

1.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告诉孩子,孩子听得多了自然就会跟着说,因为声音模仿是说话的藿要步骤,听是孩子学习说话的基础。

2.在孩子最初学习发音的时候,难免口齿不清,父母要接受孩子这种尝试,应耐心、专心地聆听孩子所说的,不要打断、催促,更不要取笑孩子的发音,要告诉孩子:“你说得很好,我明白了你的意思。”帮助孩子建立起信心。

3.父母不要满足于孩子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而要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实物和词语对照的方法,便于孩子记忆;让孩子经常重复发音;当孩子有需求时,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

4.鼓励孩子做游戏或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不同的事物,认识一些新的事物,丰富家长与孩子彼此谈话的内容,孩子才会有兴趣。在游戏中,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引发孩子说话的兴趣。

5.鼓励孩子讲故事,不管讲得如何,只要他开口讲了,父母就要肯定他,鼓励他继续努力。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多讲故事,使孩子多听优美的语言,当孩子对某一个故事情节较熟悉后,可让孩子适当地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中的某一个情节,这对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要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父母是关键。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父母与其责备孩子,不如宽容孩子,鼓励孩子,给予孩子适当的学习机会,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并耐心引导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与自信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