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情商教育的误区

大多数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容易走进这样一个误区,就是他们往往喜欢当孩子的决策人。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由他们来决定。他们认为孩子只要照着自己为其计划好的路走下去,就能少走弯路,获得成功。殊不知,家长的这种做法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妨碍孩子的情商发展与个人成长,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以下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错误方法:

(1)事事都先把结果告诉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编好程序”,孩子失掉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习惯于被别人“编程序”的孩子,不可能有探索的欲望与求知的热情,这样的孩子永远不可能有创新,更不会有出息。

(2)不允许失败,以失败为耻,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一些家长不忍心看孩子遭到失败,从拔刀相助到包办代替,表面上是帮了孩子一把,实际上是从孩子的手里夺走了实践失败的机会,夺走了孩子尝试失败的权利。应该相信孩子具有超越失败及挫折的能力,在挫折失败中孩子完全有可能自我奋起。

(3)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允许有任何一点纰漏。这种家长用自己的完美主义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

(4)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克隆家长。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是没有出息的,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创造力。

(5)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位或犯错误。到处设置“安全屏障”,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来越小,人为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只会使孩子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6)-言堂,甚至父母之间都不能有一点不同的声音。家中没有思想、言论的碰撞,必然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

(7)凡事都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总是用正确的逻辑和科学的事实去压制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很多时候是无边无际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如果非得强求一个结果,往往会制约、压制孩子的想象力。

(8)容不得孩子固执。有主见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固执。孩子没有了主见,没有了固执,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地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很可能像墙头草一样风一吹就倒。

(9)总以为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许多家长自以为是孩子的“伯乐”,把自己的“赏识”凌驾于孩子之上,贬低孩子的存在价值,削弱了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识。

(10)忽视孩子的情感表达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很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思想不成熟,他们的所说、所想都是相当幼稚的事情,因此,在孩子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传达自己的情绪时,总是打断孩子的话,使孩子不能很好地抒**感!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愿意和成人交流,衍生出烦躁、抑郁、焦虑的不良情绪,影响孩子的情商培养和智力发育。

不当的教育还不如不教育。要想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家长应走出情商教育的误区。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长会尽力为孩子创造极佳的成长环境,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而不是控制;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同时也允许孩子有独立的见解;欣赏孩子的独立性,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对家庭、同伴和社会的责任感,反对孩子的依赖性和幼稚的行为,鼓励和赞扬孩子的能力。

具体地说,要培养出一个情商高的孩子,家长至少应做到下面几点:

1.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

关心爱护孩子与溺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建设性的关怀意味着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以一种孩子能承认接受的方式支持他。这种关怀需要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乐游戏,参与到孩子的某些活动中。

和孩子一起玩耍游戏时,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兴趣、热情和接受能力作任何评价,并且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表扬孩子合适的行为。这种表扬应该准确、真诚而具体,避免过分的言辞。

(2)参加孩子的活动,以表明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看到的实际情况说出来,并能反映出孩子的情感,不管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3)不要发布命令。你的任务只是观察,说出你的所见,而不是去控制或指导孩子。

2.积极的约束

家长们一般都能轻易学会建设性关怀的原则,但对积极的约束却很难掌握。富有积极意义的约束是父母应该掌握对付孩子调皮捣蛋行为的办法,这些办法是经过深思熟虑、具有预见性、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

尽管市面上有成百上千的书籍专门论述如何更好地管教孩子,但真正有效的只有几点简单的原则:

(1)把限制和规定清楚地确定下来并坚持遵守。如果可能,写下并公布这些规定。

(2)孩子则开始调皮时就警告或提醒他们,这是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佳办法。

(3)用表扬或欣赏来肯定好的行为,以此塑造积极的行为,对孩子故意吸引你注意的行为要置之不理。

(4)教育孩子按照你期望的那样成长。明智的家长会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孩子谈论价值观、社会准则,告诉他们制定这些价值和准则的重要原因。

(5)防患于未然。大多数问题的发生是有特定的刺激原因和信号的,及时看出并排除这些因素,会有助于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

(6)如果某些规定和限制被违反了,不管是否故意,应立即给予适当的惩罚。一定要前后一致,说到做到。惩罚孩子时,程度一定要适宜,而且不应该是皮肉上的惩罚。

3.有效地沟通

家长要以平等的交流和参与方式来倾听、讨论孩子成长的烦恼和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总是对孩子重复“好好学习”、“好好与人相处”、“钱够不够”之类的“老三样”话题,这样会在无形中扩大代沟,使孩子不愿对家长敞开心扉;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事务,以免剥夺他们在专业与就业、友情与爱情等重大人生选择问题上的自主权;不要担心孩子吃亏、摔跟头,因为历经磨难的人,成长的动力与耐力会更强。总之,要相信孩子。

4.信任孩子

家长应信任孩子,让孩子独立、自由、自主地成长。努力做到:在学习上多放心,让孩子在自学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上多放手,让孩子在自理中学会自立与自强;在思想上多沟通、情感上多关心,少批评、多鼓励,少要求,多引导,由此帮助孩子尽快形成独立的人格个性。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使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将来既能自己去创造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然会有的磨难和痛苦,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地爱孩子,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