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心存慈悲,远离偏见

“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作出的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的现象。孩子的言行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里,通常烙刻着他人言论的影子,所以,对一些人一些事,难免有一些“偏差”,有一些“成见”。

璐璐放学回家,气鼓鼓地对妈妈说:“我的橡皮丢了,我敢肯定是后桌的晓飞拿走的。这个小偷,我恨死他了,明明偷了我的东西还死不承认。”

“你怎么确定是他偷的呢?”妈妈问。

“因为他家里很穷,学习又不好,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哦,原来这是孩子的判断标准。因为人家穷,人家学习不好,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因此,其他人对他就有了偏见,也喜欢用“有色”的眼光看他。

妈妈不动声色地说:“这么说,你也不喜欢他了,所以,觉得他偷了你的东西?”

“嗯!”璐璐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么,如果我们家也很穷,老师和同学也不喜欢你,那班上同学丢了东西就是你偷的了?”

“没有,我才不会偷呢!”璐璐着急地辩解。

“是呀,你不会偷,也就意味着别人也可能不会偷你的东西。你说呢?你想想,你可能不小心把橡皮放哪儿了?”妈妈和颜悦色地说。

璐璐听了妈妈的话,认真地说:“是呀,也不一定是他偷的,我也许落在家里了。”说完,璐璐就飞快地跑到自己的书桌旁,她抖了抖昨天晚上堆放在书桌上的书,果然,一块橡皮掉了下来。

“呀!真的在呀,妈妈!”璐璐激动地喊道。

妈妈轻轻地拉过璐璐:“你冤枉了人家该怎么办呢?”

“向他道歉。”璐璐有些不好意思,“可是,班上的同学会嘲笑我的,他们也都认为是晓飞偷的。”

“可这是你们误会他了呀!想想,如果你被班上的同学误会,被同学不喜欢,你会不会很伤心呢?”

“会的!”璐璐毫不犹豫地说。

“所以,”妈妈顿了顿,“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要让班上同学继续误会他。这样,他会非常伤心的。而且不能因为别的同学不喜欢他,你也看不起他。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女儿瞧不起人。”

璐璐看着妈妈,懂事地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我想晓飞一定会因为同学不喜欢他而难过呢!我会跟他道歉的。而且,我会告诉同学们,东西不是他偷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孩子之所以产生错误的判断,盲目的推理,源于他(她)的无知,更因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一般而言,孩子对人有偏见,爱嘲笑别人,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周围人的影响

例如,爸爸妈妈经常议论邻居的孩子又脏又不懂事,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孩子听后,在某个时候遇到了邻居的孩子,就会嘲笑他:“看你那傻样子,呆头呆脑的,我才懒得理你呢!”

又如,老师瞧不起某位同学,班上的同学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认为这个同学是不好的,因此,对他也有偏见,也看不起他。

2.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滋长了虚荣自傲的心理,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对别人有偏见,嘲笑别人,看不起别人。

如果孩子对人有偏见,缺乏公正、平等待人的心理,家长应该怎么办?

(1)注意言传身教。如果孩子有了嘲笑别人的行为,大人应及时干预,立即劝阻或制止,同时也应检点自己的言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教育孩子理解和体谅他人。条件优越的家庭,家长不要过分地宠爱孩子,应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带孩子多看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的影片、木偶戏等,让孩子从中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教育孩子从小助人为乐,如将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捐给孤儿、残疾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善于与别人一起分享等。

(3)教育孩子要懂得尊重、同情,用同理心思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要循循善诱,就事论理,让孩子从小懂得尊重别人;教育和培养孩子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要求孩子学会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让孩子认识到,被人欺侮的人是可怜的,是值得同情的,我们不能欺侮这样的人。这是不善良、不厚道的表现。引导孩子用同理心思考问题,让孩子假设自己深陷这样的处境,会有什么感觉。

(4)教孩子学会欣赏人们之间的差异。在很多方面,人们的确彼此互异,对于这些差异我们不用觉得恐惧及鄙薄,因为人生虽不同,但彼此平等。用平等的心看待别人、理解别人,就能找到自己欣赏、喜欢的东西。

总之,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对别人有偏见,喜欢嘲笑别人时,不要置之不理,应分析其原因,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消除偏激的心理,将有助于完善孩子的个性,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不断进步。